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人大深挖本土红色资源,赓续薪火传承
在省级“和美乡村”朱集镇下湾村建设中,融入了很多“红色基因”,其中“明达桥”“明达堰”就是以朱集籍革命先辈朱明达的名字来命名的,家乡人民以此来缅怀他为新中国诞生做出的功绩,激励后辈代代传承。
朱明达(1913——2005),朱集镇朱集村人。1938年,被“中共鄂北特委”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9年初,受党组织委派以朱集联保主任身份为掩护,这也是他“红色保长”的由来,他创办李坡村黄观寺纱厂,成立了纱厂党支部,培养30多名抗日救亡骨干,组建了一支小型的襄北抗日武装,为党筹集了不少资金和武器弹药,掩护不少路过的我党负责人和进步青年。后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和中统特务的注意后,化装潜走,辗转到达鄂豫边敌后抗日根据地。转战南北,解放后任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2005年9月20日逝世,朱明达同志是众多朱集籍“红色基因”的杰出代表。
襄州区朱集镇与河南新野县接壤,是“一脚踏两省,鸡鸣两省闻”的地方,也是我党党组织早期在襄阳地区主要活动地之一,党史资源相对丰富,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用身边红色故事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近年来,朱集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对朱集镇志和民间传说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调研、先后挖掘整理出了“红色保长朱明达”“尚寨保卫战”“白河阻击战”“王集村烈士墓背后”等革命故事,并通过广泛宣传,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扎根开花、代代相传。
每年的清明祭祀季,朱集镇人大组织教育战线上的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携手中小学学生到朱集镇王集村两名革命烈士墓地开展了一次“学生清明祭英烈 代表田头讲党史”为主题的清明节祭扫活动。王集村的张正年、王老遂两名烈士是在襄阳的解放战争中,主动担任担架队队员,后遭国民党部队包围后壮烈牺牲。走近红色资源,就是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感悟红色文化,继承红色传统,追随红色足迹,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祭扫活动中,人大代表和同学们一起采集野花自制花环、擦拭烈士墓碑、清理墓园杂草,通过敬献花环、鞠躬默哀、瞻仰烈士墓碑、重温入队入团誓词等方式表达了对烈士们崇高的敬意和哀思。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奋发向上,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朱集镇人大旨在通过本土党史的挖掘,用身边的红色故事让更多的后人在抚今追昔之中,牢记幸福来之不易,蓄积更多的红色力量,启航“十四五”新征程,助力乡村振兴。(宋河彬 袁书岗)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