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支点武昌·代表三进”——武昌区人大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走进武汉大学调研“校产城”融合发展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3-31 09:45   [收藏] [打印] [关闭]

3月25日,武昌区人大组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开展“支点武昌·代表三进”市、区人大代表走进武汉大学暨环武汉大学“校产城”融合发展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视察中科·武大智谷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中心、武汉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随后开展座谈交流。

中科武大·智谷打造成果转化新高地

“中科·武大智谷即将由建设期转为运营期,武昌区组建了中科·武大智谷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中心,将更高效地把力量集中起来,把职能统筹起来,把要素集聚起来,推动实现科技成果在校门口落地转化,人才在家门口创新创业。”,武昌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负责人在武昌区科技创新展示中心介绍。

据悉,武昌区将按照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的导向,推动片区更新改造,谋划建设小洪山科学城、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珞珈创新港产业园等高品质创新园区,三个重点项目都将于今年建成投用,新增32万方产业空间。小洪山科学城定位科技企业总部楼宇,预计6月底达到交付条件,已完成全球运营商招募工作。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定位科技成果创孵楼宇,已基本竣工,正在洽谈校地合作运营事宜。珞珈创新港产业园定位科技企业加速园区,已于今年2月24日开工建设,预计今年10月首期投用。

“天问”机器人展现武大智造实力

在武汉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调研组被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天问”人形机器人深深吸引。“‘天问’机器人身形挺拔,高达1.7米,体重65公斤,它的全身配备了多达36个自由度,能够轻松地完成行走、奔跑乃至跳跃等动作”,郭朝教授介绍,“‘天问’属于人形机器人,我们还研发有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都可以作为未来产业孵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部分调研组成员还实地体验了康复机器人的功能,感受武汉大学科研团队的研发实力和巨大潜力。

智谷聚力,城校共融

座谈会上,武昌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武昌古城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中科武大·智谷建设和运营进展,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对智谷建设前景充满信心。市人大代表刘成奎、郑海法,区人大代表、城环委委员梅青松、张晓平、杨芳等围绕搭建沟通平台、加强信息交流、优化科研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持续助力高校人才和城市发展“双向奔赴”。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负责人表示,中科武大·智谷建在武汉大学的家门口,对学校师生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会后将组织学院有科研成果的老师都去看一看,积极关注和沟通、促进学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武昌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指出,政府部门要做好就近服务,高校人大代表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共同努力推动武汉大学好的科技成果在“家门口”就地转化,推动“校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他表示,下一步区人大将持续推进政府部门和高校院所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科技、人才、空间等要素高效匹配,共同为在武昌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落实“支点建设”加快转型升级贡献武昌人大力量。(景璟)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