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理论研究 >> 文章详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湖北的发展历程(一)
编者按:为了使人大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湖北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深入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撰写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湖北的发展历程》(1921年8月—1949年9月)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湖北的发展历程》(1949年10月—1980年1月)。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和掌握的资料不全,本文仅供参考,文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湖北的发展历程
(1921年8月—1949年9月)
陈洪波 孙少衡
关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源于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工人工会”和“农民协会”;另一种认为起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考虑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资料的完整性,我们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湖北的发展历程,采用了第一种观点。
一、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工会”和“农民协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同年8月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1921年11月,中共武汉地委组建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这是武汉领导工人运动的地方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成立后,一方面通过《武汉星期评论》、《劳动周刊》刊物,报道国内外工人运动的消息,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一方面派出骨干深入工人群众之中,帮助工人组织工会,从1922年1月至同年5月,先后成立了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汉口扬子江铁厂工会、汉口谌家矶扬子江机器厂工人俱乐部、汉阳钢铁厂工会、武昌造币厂工人俱乐部、汉阳兵工厂工会、武汉机器工会、武汉印刷工会、武汉轮驳工会等33家工会。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还领导工人开展了罢工斗争。同时,中共湖北各级党组织还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到1925年底,黄安、黄陂、潜江、天门、沔阳、当阳、咸宁、应城、远安、通山、汉川、汉阳等县都相继建起了农民协会,黄安县有14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全省登记在册的会员已达5000人以上。1926年10月武昌城被北伐军攻克后,直系军阀对湖北长达10余年的反动统治宣告崩溃,农民运动进一步高涨。到1926年底,全省69个县中已有34个县建立了农协组织,其中22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会员增至28万余人。至1927年3月,全省已成立县农协的有22个,正在筹备的有21个,成立区农协的有350个,成立乡农协的有3160个,会员人数高达81万人,是全国农民运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一)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工会”代表大会
1、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2年1月22日,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组建起工人的工会组织——工人俱乐部。大会选举杨德甫、黄桂荣、项英、林祥谦、周天元、曾玉良为俱乐部委员。
2、武汉工团临时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2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局的决定,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武汉分部选派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徐家棚粤汉工人俱乐部、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的工人代表出席大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代表彭大汉在会上提出了组织全国人力车夫联合会案。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政治口号,通过了罢工援助案、工会组织原则案等议决案,并决定次年在汉口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这次大会促使湖北工人阶级的斗争浪潮更加高涨。
7月23日,由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南段总部、徐家棚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汉口谌家矶扬子江机器厂工人俱乐部、汉阳钢铁厂工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等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总工会——武汉工团临时联合会。8月,该会正式定名为武汉工团临时联合会,由陈天任委员长,施洋任法律顾问。从此,武汉地区28个工会组织在武汉工团联合会领导下,统一行动,推动工人阶级罢工斗争迅速发展,接连取得了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厂、粤汉铁路武长段、汉口谌家矶扬子江机器厂工人4次大罢工的胜利。
上述4次罢工均发生在武汉钢铁、兵工、交通、机器制造等产业工人密集的重要行业,其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湖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领导工人进行罢工的同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还组织湖北工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展起广泛的劳动立法运动。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林育南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邓中夏、上海分部袁达时、湖南分部毛泽东、广东分部谭平山、山东分部王尽美联名向众议院发出请愿书,要求国会尽快通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提出的19条《劳动法案大纲》。与此同时,武汉工团联合会与江岸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南段总部等团体联袂向国会和全国各界发出通电,要求国会通过19条《劳动法案大纲》,申明劳动阶级应受宪法保障的理由,呼吁通过实现劳动者获得政治自由、改良经济生活、参与产业管理、受到实习教育等要求。这表明湖北工人阶级与全国工人阶级一样,已经认识到政治自由与经济利益的关系,知道没有政治自由,争到的经济利益也无法保障,因而争取政治自由的要求更加迫切,大大推动了以后的政治斗争。
3、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成立大会
随着湖北工人运动高潮的勃兴,实行更大规模的联合成为工人阶级的迫切要求。在中共武汉区委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领导下,武汉各工团代表于1922年9月28日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武汉工团改组为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10月10日,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在武汉党团组织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1周年群众大会上宣告正式成立,所属团体即日起改称工会。大会选举杨德甫任主席兼总务主任委员,张笃任副主席,陈天任总干事,林育南任秘书主任委员,项英、许白昊分别任组织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李书渠、刘光国分别任宣传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李汉俊、李求实分别任教育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施洋为法律顾问。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地方总工会。它的成立,标志着湖北的工人阶级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全省人民革命运动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4、湖北全省总工会成立大会
1923年的京汉铁路罢工斗争在反动派的高压下失败了,武汉由工人运动的中心变成了北洋军阀摧残工人运动的基地,澎湃一时的武汉工人运动从此转入低潮。1926年9月上旬,工人集中的汉阳、汉口被北伐军相继攻克,武汉工人阶级获得了自由成立工会、组织集会、发动罢工等民主权利,革命情绪异常高昂。9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驻汉口办事处召集武汉各工会代表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筹备成立湖北全省总工会,以促进湖北地区工人运动的发展。会议深入讨论了工会的组织原则和总工会指导各工会工作的方针、工会与政治的关系、工会的经济斗争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议选举15人组成全省总工会运动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对组织工会作出新的规定:1、一种产业和职业只能成立一个工会;2、统一各工会章程及组织法;3、各工会造清名册一律收费;4、反对工会分帮;5、规定统一的宣传口号和标语;6、各工会组织宣传队。10月10日,在北伐军攻克武昌的烽火硝烟和武汉各界群众的欢呼声中,湖北全省总工会在汉口宁波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代表及来宾共5000多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各省工会代表在大会上献词祝贺。大会通过了将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改名为湖北全省总工会的决议,选举向忠发为总工会委员长,许白昊为秘书长(不久由刘少奇继任),刘文松为庶务部主任,吴明为宣传部主任,朱宝廷为交际部主任,刘少白为指导部主任,周兆秋为组织部主任。
5、湖北全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6年12月,为了统一、整顿、巩固工会组织,制定新的工人运动策略,中共湖北区委和湖北全省总工会决定召开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1927年1月1日,湖北全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汉口举行。参加大会代表580人,代表全省341个工会、30万名会员。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汉口特别市党部及中共湖北区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也派代表参加了大会。会上,刘少奇作工会组织问题及修改工会章程的报告,李立三作政治报告,许白昊作经济斗争报告,项英作职工运动报告,林育南作宣传教育问题和童工、女工问题的报告。大会选举44人组成新的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35人、候补执行委员9人),向忠发为委员长,刘少奇为秘书长,李立三、林育南、项英分任外交、宣传、组织主任,许白昊任经济斗争委员会委员长,朱菊和任纠察队长。
经过代表的热烈讨论,大会通过了《湖北全省总工会代表大会宣言》、《湖北全省总工会章程》及组织问题、经济斗争问题、童工问题、宣传教育、工农联合、纠察队等27个议决案。大会宣言指出: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巩固加强了革命势力,对工人运动的压制,即是阻挠革命势力的发展,为帝国主义、军阀等反动势力服务;湖北工人阶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与各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联盟,团结奋斗,才能从根本上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及一切反动势力,并获得自身的彻底解放。《湖北全省总工会章程》明确规定省总工会今后的任务是“发展全省工会组织,统一工会运动,并整理工会组织”。关于工会组织问题,议决案指出,必须巩固各工会组织的群众基础,使工会真正成为广大工人自己的组织,取缔由流氓讼棍、资本家走狗等组织、把持的假工会,清除工会内的反动分子,成立各行业和地方总工会,统一工会组织,改进省总工会与各县工会的关系,加派特派员到各县指导工作,“尤应注意大冶、宜昌、沙市、武穴、广水、咸宁、应城、蒲圻等县之工作”。大会特别注意在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过程中开展工人教育训练的重要性,认为“目前湖北的工会,除了统一组织、巩固基础外,宣传教育是最紧要的工作”,此后湖北各工会“对工人群众应加紧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人了解工会与政治的关系、工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与责任,尤其是工农联盟及农工商学的革命联合战线的意义。为了加强宣传工作,大会决议定期出版《工人导刊》。
湖北全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总结了总工会成立以后全省工人运动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提出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方针、任务,鼓舞了湖北工人的斗志。大会后,省总工会根据大会决议精神,加强对工运工作的领导,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面貌。
(二)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代表大会
1、临时省农协成立大会
1925年底,根据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中共武汉地委决定成立临时省农民协会。党组织以国民党省党部的名义召集农运发展较快的黄冈、黄安、黄陂、汉川、应城、枣阳等10余县农协代表举行大会,讨论建立省农协、发展农民运动的问题。1926年1月2日,临时省农协成立大会在武昌抱冰堂举行,到会代表30余人。共产党员陈荫林为大会主席主持大会并作了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总结了全省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指出临时农协的成立将促进各县农民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加强各县农民运动的联合和互相支援,有利于维护全省农民的利益,引导全省农民一致起来参加全民族的解放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省临时农协执行委员,陈荫林、李子芬、王庆仁、刘传茂等9人当选为执行委员。会议通过了省临时农协成立宣言和统一各县农民协会组织等10项决议案,规定省临时农协当前的主要任务为:(一)代表湖北农民向社会各界诉苦;(二)宣传湖北农民痛苦的由来和解除痛苦的方法;(三)团结全省农民于农协组织之中,加强农民阶级的斗争力量;(四)领导湖北农民为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斗争,并参加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省临时农协的成立,标志着湖北农民运动已由分散走向联合和集中。湖北农民运动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为了总结农民斗争经验,统一、巩固农民协会组织,扩大农民斗争,坚决打击农村反革命,制定新的农协发展策略,中共湖北区委及其领导的湖北省农协临时执行委员会决定筹备召开湖北省农协代表大会。1927年3月4日,经过多日筹备的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热烈隆重的气氛中开幕。出席会议代表188人,毛泽东、林伯渠、徐谦、唐生智、李汉俊等国共高级领导人作为大会名誉主席参加了开幕典礼。武汉各界及郊区农民群众30余万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成千上万的农民,挤满了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在历时16天的会议期间,各县代表报告了本县农民运动情况,陈荫林作了省农民协会会务报告,邓演达作了政治报告,徐谦作了关于中央农民运动决议案的报告,李立三作了职工运动报告,陈克文作了广东农民运动状况的报告,鲍罗廷和农民国际代表、日本劳动团体代表发表了演讲。大会回顾了几个月来湖北农民运动的发展历程,指出“现在横在农民协会面前有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农协接受乡村政权,一是土地不受地主支配”,“以外如武装农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讨论通过了关于掌握农村政权、建立扩大农民武装、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加强工农联盟、倡议组织全国农协及关于组织发展、农村雇工、农村合作社、禁烟禁赌等35项决议案。大会特别强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只有消灭土地私有制,才能根本解决土地问题,“农民协会应当领导夺取土地的斗争”。大会决定在宜昌、襄阳两地分设省农协办事处,加强对鄂西、鄂北地区农民运动的指导。3月22日,大会举行闭幕式,选举产生了新的省农协执行委员会,陆沉、邓演达、陈荫林、符向一、张梅轩、刘子谷、王平章、王邦耀、蔡以忱等17人为执行委员,张学武、张幼泉、郭树勋等9人为候补执行委员。24日,新的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荐陆沉为省农协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荫林为副委员长,张学武、郭树勋、蔡以忱、邓演达、符向一、张国恩分任宣传、教育、组织、自卫、调查、建设部部长,邓雅声为秘书长。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促进了湖北农民运动向以解决土地问题、建立和发展农民自卫武装为主题的更高层次发展。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实行“宁汉合流”,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受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进入低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通过举行一系列武装起义,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几省交界的边远农村创立了一块块跨县联省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就是其中的几块在地域上以湖北为中心或以湖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革命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一种以无产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形式——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在根据地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这种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仿效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1907革命时期创造的民主政权形式——苏维埃建立的,因而亦称苏维埃。(苏维埃,俄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
各个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性质、职权和组织形式上基本相同。各地苏维埃组织法均规定,根据地省(特区)、县、区等各级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为各级最高权力机关。各省(特区)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所享有的职权大体相同,主要有:(1)接受上级机关的一切决议;(2)批准及改正省(特区)范围内各级苏维埃政府的一切法令和决议;(3)议决省(特区)范围内一切地方问题;(4)接受和批准执行委员会的报告和决议;(5)划分行政区域并裁判各级苏维埃政府间的争执;(6)确定财政经济计划,统一财政,审查决算;(7)确定行政方针及编练红军、赤卫队的计划;(8)议决及改订一切法令及政纲;(9)确定与邻省(特区)苏维埃的关系,并对外解决与邻省(特区)发生的一切重大问题;(10)选举及撤换省(特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及出席上一级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的正规的政权建设。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在本质上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权,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正如1931年7月鄂豫皖特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所指出的:“苏维埃是工农代表会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是彻底替工农兵谋解放的政权,与地主资产阶级国民党政权完全对立。它的组织原则是立法行政合一,完全运用民主集中制。”总的来说,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各级苏维埃政权是由工农兵大众及其他劳动者代表组成,真正执行着反封建、反军阀统治和反帝国主义侵略,镇压反革命,支援红军战争,以及保护人民利益,组织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任务,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第二,它保证工农兵大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规定除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者和反革命分子外,所有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选民和代表享有对苏维埃政权及工作人员实行监督、批评的权利,对不称职的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有“直接回收权”。同时规定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执行机关,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从而使选民的民主权利与集中领导有机结合,既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又保证了政权的权威;第三,规定政权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廉洁奉公,刻苦耐劳,勇敢对敌,联系群众,经常参加公益劳动,任何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行为都要受到清除和严厉惩罚。如《鄂豫皖区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规定,各级苏维埃干部必须具备忠于革命、为民众信仰和经济地位低等到3个条件;第四,对剥削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实行专政。对于豪绅、地主及反革命分子和一切剥削别人而生存的人,都剥夺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应用专政工具来统治他们。“为了保护工农的利益,为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对于一切反革命破坏活动,都予以坚决地镇压,彻底地消灭。”第五,在党政关系上,规定“党是苏维埃思想上的领导者”,党“应该经过党团的形式在苏维埃中起领导作用”,而“不能直接命令苏维埃或代表苏维埃。”(中共鄂西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苏维埃组织问题决议案》)这既保证共产党对政权工作的领导地位,又避免以党代政、党委包办政务的现象,有利于发挥政权机关的职能作用。这些规定和实践,为以后的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政权建设经验,这个时期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建设也曾出现过一些缺点乃至错误。在初期,许多地方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政府执行委员会是用一种一哄而起的群众大会选举产生的;一些地方虽然有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但名不符实,仅被当作一种临时选举机器,选举完毕,大权即集中于执行委员会,代表大会不再起作用。在中国共产党与政权的关系上,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图省事,把政权机关搁在一边,曾一度包办了政权机关的事务。在对待地主、富农分子的家属等非劳动人民出身的社会成员的问题上,大多没有采取广泛争取、团结和区别对待的政策,不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扩大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尽管如此,仍不可否认,苏维埃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政权,工农劳苦大众是苏维埃的主人。还需要指出的是,三十年代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的推行,在所谓的“改造苏维埃”运动中,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正确原则被王明“左”倾错误所践踏与破坏,甚至宣布苏维埃政府的所谓“反革命罪状”,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其颁布的政策、法令,给革命根据地及其政权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恶劣的影响。
(一)鄂豫皖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位于湖北、河南、安徽3省交界地区,极盛时期,东起安徽六安、潜山,西迄湖北枣阳,北达河南潢川,南至湖北黄梅、广济,总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
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特委在“九月暴动”的基础上再次领导农民自卫军举行起义,并于第二天占领黄安县城。18日,成立了湖北第一个农民政府——黄安县农民政府。黄安农民政府的成立,成为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先声。与此同时,黄麻特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将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不久,在反动势力疯狂反扑下,黄安县城失陷。鄂东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转进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鄂东军奉令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是年4月,七军回师鄂东地区,开辟了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鄂东革命根据地,在鄂豫边界实行武装割据。1928年秋至1929年夏,鄂豫边区先后成立了光山、麻城、黄安、黄陂等县农民委员会以及下属区、乡农民委员会。1929年6月,随着鄂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在中共鄂东北特委召开的黄安、麻城、黄陂、孝感4县县委和红三十一师师党委第二次联席会议上,决定“黄、麻两县应依照六次大会(即党的“六大”)关于创建苏维埃的指示召集农民代表会议,由乡而区县将苏维埃正式成立起来。”会议作出了《苏维埃问题决议案》,制定了《苏维埃组织法》和《临时政纲》。《苏维埃组织法》规定:“全区代表会议:1、会议的权力:全区代表会议是全区最高权力机关。2、会议的任务:甲、决定革命策略。乙、决定临时政纲。丙、选举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七人至九人,其中须有工人、士兵代表当选,候补委员五人,常务委员三人至五人,由执委组织之,并互推一人为主席。执行委员会之下,还须组织经济委员会,以执委一人为主席,执行委员会互推财政委员一人(常委兼),文化委员一人,肃反兼裁判委员一人,粮食委员一人,赤卫委员一人。”在这次会议上,还制定了有关苏维埃建设的各项政策。会后根据地全面进入了创建苏维埃政权时期。1929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将鄂东革命根据地与1928年5月“商南起义”后建立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由中共鄂豫边特委领导的鄂豫边特区。1929年12月27日,在河南光山县柴山堡地区细吴家召开了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曹学楷任主席。大会颁布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施政纲领》,通过了《苏维埃组织问题决议案》。1930年2月,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鄂豫边特区与1929年11月“六霍起义”后建立的皖西革命根据地合并为由中共鄂豫皖特别区委领导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内先后相继建立了红安、麻城、黄冈、陂安南(黄陂、黄安南部)、河口、陂孝北(黄陂、孝感北部)、罗山、光山、荡山、赤城(商城南区)、固始、信阳、、六安、霍山、五星(霍山西部燕子河地区)、霍邱、红山(英山)、罗田、蕲水、广济、黄梅、太湖、宿松、潜山和舒城等26个县的县级革命政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后,共召开过两次全省(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
1、鄂豫皖特区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鄂豫皖特区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0年6月下旬在河南光山县南部的王湾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0人,这些代表是由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各苏维埃选举产生的,此外还有平汉铁路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
这次大会就政治报告、扩大红军和赤卫军、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议认为,要深入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要始终把扩大红军当作第一等重要的任务来抓,积极动员青年参军,把许许多多的优秀青年源源不断地送到红军中去,从而保证红军的不断补充和壮大。要整顿和发展地方武装,实行红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打击和消灭敌人的方针。要反对取消地方武装,把农民自卫军的枪支都集中到红军中去的错误观点。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2、鄂豫皖特区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为开好鄂豫皖特区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1931年6月13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就《关于7月1日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筹备事项》发出通知,规定6月23日至6月26日为选举周。组成了由高敬亭负责,包括周纯全、郑位三、戴季英、甘元景、徐宝珊、秦申熙等组成的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下设提案审查、代表资格审查、决议起草3个委员会。1931年7月1日至7月8日,鄂豫皖特区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河南新集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97人,代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250万人民。大会选举产生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第二届执行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推举组成人民委员会,王平章任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郭述申、胡立庭任副委员长。人民委员会下设外交、军事、财政、经济、革命法庭、内务、土地、粮食、文化教育、劳工等各委员会和政治保卫局等机构,其职责与负责人如下:
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统一指挥全区军事,下设司令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秘书处、航空局、军事训练班、军医院等。各县设军区指挥部,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郑行瑞,主管财政经济,下设会计科、建设科、设计科、建设科、税务局、工农银行、经济公社总社(后两部门同时也受人民委员会领导)。
内务委员会:主席郑位三,主管社会保险事宜,下设社会保险局,赤色民警局、户口调查登记处、婚姻登记处、卫生局。
土地委员会:主席戴季英,主管土地没收、调查、分配和水利、肥料事宜,下设水利局、没收分配科、土地培养科。
粮食委员会:主席甘元景,主管粮食贮藏、计划、调配事宜、下设粮食贮藏所、种子贮藏所、粮食调查统计科、粮食运输科。
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张克斌,主管文化教育事宜,下设学校教育科、社会文化科、国家出版科。
劳工委员会:主席周纯全兼任,主管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工介绍事宜,下设劳动保险局、劳动保护局、劳动介绍所、劳动检查所。
交通委员会:主席李昂茨,主管水陆交通及邮电事宜,下设赤色邮局、电报局、交通站(驿站)、水上交通处、运输科。
政治保卫局:局长周纯全,负责肃反、安全事宜,直接指挥各县政治保卫局。政治保卫局实行委员制。
革命法庭委员会:主席魏祖圣,负责处理、审判刑事犯罪案件和人民诉讼纠纷。
大会选举产生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高敬亭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大会还同时选举产生了鄂豫皖特区工农监督委员会。工农监督委员会推举若干人组成主席团,再由主席团推举一人为主席。在工农监督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主席团代行其职权。工农监督委员会直接受苏维埃代表大会指挥。其职权是:“1、考察各级苏维埃是否执行苏维埃的法令和决议;2、检查苏维埃工作人员的官僚腐化及违背苏维埃法令和决议的行为,并接受工农群众对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控告和申诉。”
大会制定了《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实行司法行政合一体制。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既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又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同时还规定,各级苏维埃代表都要遵照一定比例选举产生。“乡一百五十人选举代表一名;区五百人选举代表一名;县五千人原则上选代表一人。”出席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比例为:“工人、雇农选举由工会发起,区为单位,每五百人选举一人,每一千人以下五百人以上选举二人,余类推”;“红军以团为单位,每千人以下选举一人,每一千人至二千人选举二人,余类推”;“农民选举以乡为单位,每乡二千人以下选举一人,二千至四千人选举二人,余类推”。“青年代表占三分之一,要注意妇女成份当代表。”关于各级苏维埃委员的成份比例,规定:“农民占五分之三至五分之四,工人占五分之二至五分之一”。
为防止权力失衡和加强监督,大纲规定:“公民有选举与撤换代表之权,对于各级苏维埃或苏维埃的工作人员有不满意,有到工农监察委员会、本级苏维埃或上级苏维埃去控诉的权利。”“代表有不能胜任之处,由选民随时撤换之。”
大会还通过了粮食问题、婚姻问题、青年问题、文化教育政策、肃反、外交政策等决议案。如《婚姻问题决议案》规定了婚姻法13条。其中第一条就规定:“废除一切强迫婚姻、父母代订婚姻、一夫多妻、童养媳、蓄婢、强迫守寡、虐待私生子等。男子年龄在十八岁以上,女子年龄在十七岁以上,享有离婚结婚的完全自由权”。
在大会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苏维埃政府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机构组成形式及办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的中心任务是:“领导革命战争和建立巩固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去准备快来的伟大斗争”,“要更进一步去进行苏维埃的建设,实行革命的纲领”。大会闭幕式时还发表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言》,其中指出:“农民分得了土地,工人改善了生活,妇女得到了解放,取消了债务,废除了苛捐杂税,土豪杀尽,政权到手,行路也安心,呼吸感自由,比较革命以前的生活,已经是两个世界。”会议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个个兴高采烈,人人喜气洋洋,他们敲锣打鼓,鸣鞭放炮,张灯结彩,杀猪宰羊,庆祝苏维埃的诞生,欢呼自己的解放。他们从心坎里迸发出热情洋溢的赞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呀树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唱个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二)湘鄂西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由周逸群、贺龙、万涛、段德昌等为代表的湘鄂西中共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它以湖北省的洪湖地区为中心,由几块大小不等的根据地组成,包括洪湖、监利、沔阳、江陵、石首、公安、潜江、天门、京山、汉川、华容、汉阳、应城、云梦、孝感、南县、安乡等县大部分地区或一部分地区在内的洪湖革命根据地;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宣恩、建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在内的湘鄂边根据地;巴东、秭归、兴山县大部分地区或一部分地区在内的巴兴归根据地;房县、均县、竹山、谷城、保康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在内的鄂西北根据地;襄阳、枣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地区在内的荆当远根据地;松滋、枝江、宜昌、南漳等部分地区在内的枝宜根据地;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益阳、沅江等县部分地区在内的洞庭湖特区。虽然,各个根据地之间并未能联成一片,但都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稍后成立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互相配合地进行革命斗争,构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整体。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是伴随着中国工农红军战争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创立和扩大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鄂西五县工农兵贫民苏维埃到湘鄂西联县工农兵贫民苏维埃,最后到湘鄂西省工农兵苏维埃的发展过程。
1、鄂西五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
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1928年冬,荆江两岸的江陵、监利、石首、沔阳、华容等县具有游击队长期活动的区域,逐步形成了若干块游击根据地。根据地内建立的农民协会,在组织农民打土豪、没收和分配地主财物,配合游击队作战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实际上成了乡村中的革命政权机关。1929年春、夏,贺龙指挥湘鄂边的红四军先后攻克鹤峰、桑植县城,均组织成立县苏维埃政府。随后,洪湖地区各地也成立了临时革命政权机关——革命委员会,负责筹备建立本地的苏维埃政权。1929年12月,中共鄂西特委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总结有关地区苏维埃政权建设经验,通过了《关于苏维埃组织问题决议案》,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这个决议精神指引下,洪湖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到1930年春,潜江、石首、沔阳、监利等均有了苏维埃政权,在此基础上,为了统一革命根据地的各项政策、法令并加强指导工作,中共鄂西特委决定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联县政权。
1930年4月中旬,包括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在内的鄂西五县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在石首县调弦口皇陵庙召开,出席大会代表50余人。大会在周逸群等人的主持下,总结了中共鄂西特委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经验,讨论了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健全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等问题。大会宣告成立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选举周逸群、万涛、彭之玉、屈阳春、戴补天等人组成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周逸群为主席。
2、湘鄂西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
1930年7月,红二、六军合编为红二军团后,洪湖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和扩大。为适应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1930年9月24日,中共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前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中共鄂西特委和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相应地扩大为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县政府,并决定邓中夏为新的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崔琪为新的湘鄂西苏维埃政府主席。根据联席会议的要求,同年10月中旬,中共湘鄂西特委召开第一次紧急会议,正式宣告中共湘鄂西特委成立。会议同时通过了《湘鄂西苏维埃决议案》。决议指出,湘鄂西苏维埃是湘鄂西的“最高政权机关”,它的职能“在于统一对苏维埃区域策略与路线的指导,加深土地革命,使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作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使零星割据的赤色区连成一片。”决议还规定在本次会议后一个月之内改组原五县联县政府,召开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
根据特委第一次紧急会议的决定,1930年10月16日,湘鄂西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在监利县城茶庵庙隆重开幕。周逸群主持大会,邓中夏、贺龙等负责人从前线赶回出席了开幕式。湘鄂西24个县的800
大会共进行了6天,邓中夏作了政治报告。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其中工人、雇农占绝大多数。代表们以中共湘鄂西特委第一次紧急会议的各项决议案为指导,讨论通过《政治任务决议案》、《军事问题决议案》、《经济政策决议案》和《文化教育决议案》。大会发布了宣言,制定了《湘鄂西苏维埃法令》。这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一部完整的法令,它包括土地革命法令、保护工农法令、保护人权法令、婚姻法令、武装工农法令、肃清反革命法令,共6章92条。法令规定: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和富农出租的土地,以及教堂、庙宇、祠堂的土地和公共土地,平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和失业贫民;废除地主、豪绅、军阀的一切捐税,取消一切高利贷,取消当铺;政府只按累进率原则收公益费;帮助人民组织生产、生活;劳苦的工农群众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及居住的自由;男女均有参加管理和监督政府的权利;政府特别保护童工、女工,特别优待红军家属和老弱病残,抚恤死亡的士兵和革命烈士的家属;禁止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废除童养媳制度,解放寡妇、尼姑、和尚;男子要满20岁、女子要满18岁,经双方同意,填写自愿书,方可结婚,如男子提出离婚,女子生活不能解决时,须对女子负相当的责任;武装工农,工会组织纠察队,农会组织赤卫队,在苏维埃区域内组织赤色警卫队,统一受苏维埃政府的指挥;严厉肃清工贼、农贼,通缉在逃的土豪劣绅、地主、军阀及一切反动派;政府将规定刑法、监狱及惩戒条例,以惩处一切侵犯工农利益和动摇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分子。这些法令,虽然有某些过“左”的要求,但基本上是正确的,对保护土地革命和人民民主权利,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会正式把鄂西五县联县政府改为湘鄂西联县政府,并经过酝酿讨论,选举产生了湘鄂西联县政府执行委员会,组成主席团,设立秘书处和土地、财经、水利、军事、文化教育等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由贺龙、恽代英、周逸群、邓中夏等100名委员组成,主席团由周逸群、贺龙等17人组成,周逸群当选为联县政府主席。
《湘鄂西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总结与精神》中指出:“这次大会有了许多重要性的成功,它在湘鄂西革命发展的历史上将占着重要的地位,使各地方苏维埃政府必然战胜现在一切的困难,走向更广大发展的前途。”“它把江陵、石首、监利、沔阳、南县、华容、公安赤区连成一片,使之能有计划巩固向前发展,同时推动松滋、枝江、宜都、秭归、兴山、巴东、荆门、当阳、长阳、常德、桃源各县的群众斗争,配合红军力量,有迅速完成各县地方暴动的可能。所以,这次大会不仅是简单的改组苏维埃政府,而是要确定苏维埃一切任务与路线来完成湘鄂西全区革命胜利。”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的建立,标志着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业已形成。为了纪念这次盛会,大会给代表们颁发了银质纪念章。
3、湘鄂西第三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在本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各革命根据地的代表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全国代表大会。李铁青、娄修敏等代表湘鄂西根据地出席。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及经济政策等重要决议;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崔琪、贺龙、段德昌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从此,全国各革命根据地有了统一的行政领导中心。
在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式下,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决定召开湘鄂西第三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为了开好这次大会,刚成立不久的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结束后的第一天,省委便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决议案》,强调“省委须加强对省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的领导,派遣最好的干部和吸收一批新的积极分子参加省苏维埃的各部门工作。”并要求各地“注意各级苏维埃的改造和工作的建立。”
1931年12月11日——13日,湘鄂西第三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洪湖苏区召开,到会代表500多人,中央苏区和鄂豫皖、湘鄂赣苏区及上海、武汉等地的中共党组织派代表前来祝贺。11日,大会通过致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工农兵群众的《通电》。《通电》指出,这次大会是在工农红军冲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的三次“围剿”之后,在全国范围以内掀起反帝高潮和普遍的灾民斗争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在一切反动派别正在企图相互勾结对付革命势力的时候召开的,因此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要动员全省的工农劳苦群众一致扩大和壮大红军力量、保证红军的供给,加强地方武装,严密贫农雇农工会的组织,恢复和扩大生产,整顿水利,整顿经济财政,更好发动和领导非苏区的斗争,以巩固发展苏区,争取国内阶级斗争的胜利。
大会选举崔琪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武等为副主席。省苏维埃政府下设经济、土地、财政、行政、劳动、文化、社会保养、工农监察、军事、裁判10个委员会,由执行委员会推选彭之玉、冯中培、周正等11人组成省苏维埃主席团。此外,还成立了政治保卫局、秘书处和生活改善委员会。湘鄂西第三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由它选举产生的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是湘鄂西军民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二、三次“围剿”的胜利产物,是湘鄂西苏维埃政权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湘鄂赣省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初期,由滕代远、彭德怀、邓萍、黄公略为代表的湘鄂赣边中共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它包括湖南的平江、浏阳及湘阴、岳阳一部分,湖北的阳新、大冶、通城、通山、崇阳及蒲圻、咸宁、鄂城一部分,江西的修水、铜鼓、万载及武宁、宜丰、宜春、奉新、高安、萍乡、瑞昌一部分,极盛时期还曾发展到湖南的醴陵、长沙、临湘、湖北的嘉鱼和江西的上高、靖安、安义、永修等一部分地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是在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的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斗争逐步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从赤色农会或农民委员会到工农兵暴动委员会,再到苏维埃政权的演变过程。
1928年7月22日,在滕代远、彭德怀、邓萍、黄公略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平江起义。起义胜利后,中共平江县委和刚刚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中共党委于7月25日,在平江县月池塘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建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并决定以平江东乡长寿街为中心,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建成湘鄂赣三省边界革命根据地。随后,湘鄂赣边区的浏阳、修水、铜鼓等县也先后出现了工农兵苏维埃政权。这些苏维埃政权是在武装力量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没有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是一种临时性的政权,其基础并不牢固。1929年4月12日,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湘鄂赣边界各级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的新形势,为了便于统一领导,成立了边界统一的政权组织——湘鄂赣边境暴动委员会,选举赖汝樵为主席。这是湘鄂赣边界第一个领导革命斗争的政权组织。不久,改名为湘鄂赣边革命委员会。同年9月,湘鄂赣边革命委员会发布宣言,指出:“本会是湘鄂赣边区革命战争的大本营,工农斗争的指挥部。一切革命民众,都应踊跃加入当地的赤色工会农会,一致在本会统一指挥之下,参加英勇的阶级斗争。”1930年3月21日,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发出第九号通知,要求各级中共党部适应边境革命民众的迫切需要,努力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宣传并加紧领导群众走向苏维埃道路;要求以边境革命委员会名义召集各县民众团体联席会议,进行建立苏维埃的准备工作。根据特委的通知精神,湘鄂赣边境革命委员会于同年4月10日召开湘鄂赣边境民众团体会议,部署边境各县苏维埃政权的筹备工作。会后,边境各县有组织有领导地召开乡、区、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选举正式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到1931年上半年,已有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宜萍、宜丰、阳新、通山、通城、大冶、鄂城、瑞昌、武宁、崇阳、咸宁、蒲圻、嘉鱼等20余县先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并召开了湘鄂赣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对苏维埃领导的决议。湘鄂赣省成立以后,共召开过3次湘鄂赣省工农兵代表大会。
1、湘鄂赣省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1年9月23日至10月4日在平江县长寿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0多个县130余名代表。大会举行前召开了3天预备会议,推选李宗白、刘建中、杨幼麟、于兆龙、涂正坤、赖汝樵、邓乾元、胡筠、张警吾、张怀一、孔荷宠等11人为主席团,组织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和提案审查委员会。开会期间,遵照中央训令,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湘东北、鄂东南及赣西北地区,选举赖汝樵、李宗白等23人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廖鸿禄、辛克明等6人为候补执行委员。大会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一些重要决议。这些决议的主要内容为:接受中央指示,反对立三路线;巩固和发展苏区,深入敌后发展党的组织;建立10万铁的红军,改组红十六军;反对攻坚打硬,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争取白军士兵拖枪投诚,大力消灭封建地主阶级武装;加强对白军士兵的阶级教育,打入白军组织,破坏敌后交通,发动白区群众斗争;加强妇女工作,加强对工会的领导,加强少共及少年先锋队的组织和领导;遵照中央指示,彻底执行土地法,分配土地、实物、肥料、耕牛、种子等,应给贫雇农以优先权;对出征红军战士的家属,应特别照顾,坚决执行优抚代耕制度;等等。
大会于10月4日结束。5日,湘鄂赣省苏维埃第一届执委会召开会议,推定赖汝樵、刘建中、杨琦、刘彦、杨幼麟、张怀一、涂正坤、李楚屏、曹玉阶等为常务委员,赖汝樵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建中为副主席。省苏维埃政府成员分工为:杨幼麟为军事部长,李楚屏为文化部长,涂正坤为财政部长,张怀一为粮食部长,刘彦为经济部长,胡梓为卫生部长,杨琦为劳动部长,黄志竞为外交部长,于兆龙为交通部长,李宗白为市政部长,赖汝樵兼政治保卫局主任,黄仁为统计局长,曹玉阶为工农检查所主任,会议决定立即建立军事、经济、财政、文化4部和政治保卫、统计2局,其余各部则视工作情况陆续建立。
湘鄂赣省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颁布了《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重要法令,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斗争,为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和豪绅地主,保卫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2、湘鄂赣省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2年4月1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召开省苏维埃第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根据湘鄂赣省委的提议,改组了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推定王显德、彭德怀、刘建中、包小山、袁凤英等五人组成主席团,以王显德为主席,刘建中、彭德怀为副主席。会议决定同年8月15日召开省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改选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
湘鄂赣省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2年8月17日在万载县小源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100余人。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红军问题等11个决议案。土地决议案中规定:现已分配的土地,实行生者不补、死者不退,准许租借(但不许租借或卖给豪绅地主家属)及家人继承,以后不再重分。土地分配完毕后,即按苏维埃政府所制定的土地登记,逐户发给土地所有证。此后,凡是靠自己劳动增加了农业产品而提高了自己生活的,即使生活富裕了,也绝不当富农来反对。会议产生了新的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选举王显德等27人为第二届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推选王显德为省苏维埃主席,彭德怀、刘建中为副主席。
3、湘鄂赣省第三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湘鄂赣省第三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3年10月在万载县小源召开。这次代表大会检查了省苏维埃政府一年来的工作;讨论了中央政府关于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紧急动员令,作出了关于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肃反工作等方面的决议;选举产生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和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
三、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政代表大会和抗日人民代表大会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由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为代表的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党委,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带领边区军民通过不断地武装斗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后,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残酷屠杀与镇压,根据地内的人民政权被摧残殆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董必武、郭述申等人返鄂,开始了重建中共湖北省委和恢复各地党组织的活动。到1938年10月,新组建的中共湖北省委已辖有鄂东、鄂南、鄂中3个特委,鄂北、鄂西2个中心县委和汉口区委、黄陂特支,全省党员达3330名。湖北党组织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抗日救国群众运动的发展和敌后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奠定了组织基础,准备了大批领导骨干。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一支近150人的部队自河南竹沟南下,挺进武汉外围敌后。同年6月,陈少敏也从竹沟率干部战士共200余人到达鄂中与李先念、陶铸领导的部队会合,组成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后发展为新四军第五师,这支部队一方面发动了朱堂店、新街等一系列直接打击日寇的战斗以壮军威、震慑敌伪;一方面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使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地不断发展壮大,到抗战胜利前,鄂豫边区已经发展为东起安徽宿松、太湖和江西彭泽,西至湖北宜昌、当阳、荆门、襄樊,北界河南舞阳、叶县,南临幕阜山麓和洞庭湖畔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交界地区53个县的9万多平方公里国土和拥有1300多万人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地内先后建立了7个专区共39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后,先后召开过2次军政代表大会和1次抗日人民代表大会。
1、鄂豫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
1940年2月,边区各地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有条件选举的县都按中共中央统一的部署建立了宪政促进会,召开了县军政干部代表大会,选举了县行政委员会。不久,根据1940年3月1日中原局和刘少奇关于鄂豫边区“急需建立整个政权领导机关……一面推行宪政,一面领导已改造之乡、区政权及指导与统一各政权工作”的指示,在京山县丁家冲召开了边区基本区内各县政权负责人和开明绅士联席会,成立了鄂豫边区宪政促进会,推选陶铸为主席。在此基础上,1940年9月1日,在京山县八字门召开了边区第一次军政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70余人,其中有共产党新四军的军政人员,有国民党进步人士,有开明士绅和民族工商业者。会上成立了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这是一个过渡形式的政权领导机构。大会公推许子威为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杨经曲、文敏生为副主任。
办事处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办事处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公安、司法等处。办事处成立以后,即制定和颁布《县以下各级行政组织暂行条例》,以通令各县更广泛地开展民选活动,组织各级参议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敌占区政权工作的决定》和《汉奸自首条例》,以分化瓦解敌伪;颁布了《抗日军人家属条例》和《抗属联合会章程》,以加强拥军优抗(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工作;颁布了《各县区整理田赋委员会简章》、《各项税捐暂行条例》、《粮食统制暂行条例》和《贸易统制暂行条例》等,以整顿财政、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边区军政办事处还颁发了《乡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以促进在抗日前提下的人民团结。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的成立,结束了根据地内政出多门的状态,形成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2、鄂豫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召开
鄂豫边区自军政联合办事处成立以后,各县的民主建政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开展。为了统一边区行政领导,以便广泛地动员边区群众力量支援战争,渡过难关,1941年4月1日,鄂豫边区第二次军政代表大会在京山向家冲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67人,其中中共党员32人,其余均为党外人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许子威在会上作了有关政权工作的报告。会议是在敌顽夹击的紧张环境下召开的,会议进行中一连换了4次地址。
这次军政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18项重要提案。包括通电全国,呼吁团结,要求驱逐亲日派;将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改组为边区行政公署;开展敌占区政权工作,扩大抗日根据地;加紧战争动员;限期完成全边区彻底民选,健全乡保政权;表彰死难工作人员,做好抚恤工作;确定划分地方与边区两级税制;整理、接收各县贸易统制局;改订田赋制度;创办边区建设银行;发展边区合作事业;建立边区各地交通机关;实行粮食统制;发展国民教育;充实地方武装;动员兵役,扩大正规军队;救济民众;成立各级司法委员会,提倡法治精神等。会议还确定进一步扩大政治民主,改参议会为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代表大会成为各级政权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并制定了边区选举条例、各级代表大会组织条例、县各级政府组织条例和行政公署组织条例等。
大会按“三三制”原则,经过正式选举,产生了边区行政公署,许子威当选为行署主席,进步人士杨经曲、涂云庵为副主席。行署执委21人,常委9人,李先念、陈少敏被选为行署常务委员会委员。大会还总结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确定了正确的施政方针,通过了坚持抗战、实施民主和保障民主的各种法令,团结了各阶层各党派的抗日人士,共同为建设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而斗争。会议还要求各县召开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选举。
3、鄂豫边区首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在各地普遍建立了民选政权的基础上,1942年3月13日至23日,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首届抗日人民代表大会在京山召开。代表们来自20余县,共126人,其中共产党员47人,党外各界人士79人。另有特邀代表18人,临时代表10人。代表中有台湾代表1人,日本反战同盟盟员1人。各地党和行政领导干部,以及开明绅士,列席了会议。代表们参政热情很高,一位77岁的民主人士的代表冒险越过了敌人的7道封锁线赶来参加大会。
这次大会认真执行了“三三制”原则,改选了边区行政公署委员会,并选举了人民代表大会(即参议会)的代表团,争取了不少党外知名人士参加政府和驻会工作。陈少敏当选为大会主席(议长),涂云庵为副主席。驻会代表团9人,共产党员只占1/3。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行署,许子威当选为边区行署主席,张北尼、杨经曲为副主席。行署委员共25人。
会议经过民主讨论,通过了《鄂豫边区施政纲领》(草案)。这个施政纲领,是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结合边区具体情况制定的。施政纲领共分25条,对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实行抗战时期的军事、政治、财经、文教各方面政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纲领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精神。它要求各抗日党派、军队、各阶层人士充分发挥边区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抗战,打击敌伪,反对分裂投降和反共磨擦,保卫边区抗日根据地;并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最后战胜日寇而努力奋斗。纲领还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精神。在政权建设上,它倡导实行民主政治,扩大抗日民主运动,按照“三三制”原则开展普选,实行村民代表制;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财权、政权、地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迁徙及宗教信仰的自由;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没收死心塌地的汉奸的财产;同时区别对待,除罪大恶极不愿悔改者外,对胁从分子,一律实行宽大政策;建立司法制度与健全司法机构,严禁滥施刑讯。
纲领中还规定了要扩大边区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彻底清剿土匪,维护边区抗日秩序;加强瓦解敌伪军的工作,争取伪军反正、宽待俘虏。要实行自力更生的抗战经济政策;发展农业、工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保护正当的自由贸易;举办土地登记,实行减租减息,取缔私人征收湖课河课;健全财政机构,统一财政税收,实行合理负担,严禁敌钞流通,维护法币;调整劳资关系,实行10小时工作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要粉碎敌伪奴化教育与反共宣传,普及国民教育,推广识字运动,宣传卫生常识,改善医疗条件,禁止巫医,改良中医,提倡西医,开展民族体育运动,增进人民健康。要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广妇女文化教育,提倡男女平等,禁止虐待妇女。
边区施政纲领,是鄂豫边区人民抗日救国的行动指南。它的颁布和实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使边区的各项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大会根据当时空前严重的困难情况,确定以财政经济工作作为边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讨论通过了贯彻中央土地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水利条例和厉行春耕等提案。大会一致赞成在财政工作上采取重大转变措施,实行合理负担,公粮以收成多少、田赋按土地多少累进计征,都征收实物,以保证部队、机关的给养。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司法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权保障条例以及呼吁团结抗战、主张正义、改革保甲、实行公民小组制、实行全民武装等提案。
4、边区临时参议会
1944年5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召开政权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民主,建立各级临时参议会。1944年6月22日至29日在大悟山召开边区临时参议会。出席会议的参议员153人,其中中共党员42人。会议听取行署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各项方案,并补选行署委员。会议选举郑位三为会长,陈少敏、涂云庵为副会长,选出由15人组成的驻会委员会,处理休会期间各项工作。会议闭幕的第三天,行署委员和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讨论有关问题。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部队奉命举行中原突围,中原解放区的人民政权机构也随军转移到外省。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打回湖北后,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争状态,因此,从中原突围一直到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湖北省境内的解放区都没来得及召开人民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