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报告解读 >> 文章详情

43张选民证的故事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08-08 15:00   [收藏] [打印] [关闭]

“所有的绚烂,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看得真切,才能感受到震撼。”六年前,我有幸成为巴东县一名人大工作者,开始人大工作历练。回顾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感慨万千,也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有魅力。  

在一次走访退休老同志时,我被眼前的43张选民证震慑:这43张选民证,是巴东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万义宪老人精心收藏的,被万老视为宝贝。从方形章到圆形章,从红字印刷到黑字印刷,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万老规规整整用红布包裹着这些选民证,清晰记录着时光的印记。

万义宪老人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收藏。“开始收藏选民证很偶然,1996年我从人大机关退休后,一天闲着无事可做。为了打发时间,在朋友的‘怂恿’下开始收藏。”万义宪说,“刚开始,偶尔到旧货市场转悠,把别人认为不起眼的东西,找他们要回来或是买回来,手里的藏品慢慢多了起来,于是就订阅相关资料书籍,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研究历史。”

“得到第一套选民证后,我就开始千方百计收藏每一届的选民证。”万义宪说,“原县委书记邬光才不仅把他当县长时的选民证亲自送给我,还鼓励说放到我这里保管让他更放心!”

从那时起,收集保存选民证就成为万义宪的一个习惯。经过多年的努力,万义宪收藏了历届选民证43张。这些选民证颜色不同,但大小一致,最上方三个醒目红字:选民证;上面两行是姓名、性别和年龄;接下来两行是注意事项:凭证参加选举;只准本人使用;最后是落款、日期和印章。其中最珍贵的要数1954年汪品芳一家四口的选民证,还有一张1953年毛泽东主席参加投票选举人民代表的照片。

“43张选民证,是我从1954年巴东县第一次组织选举开始收藏至今的。做收藏和做其他的事情不太一样,做这行一是要有恒心,再者就是要时刻留心、有心,只要用心也就有缘分。”万义宪爱不释手地回忆说。

那张1954年的选民证,是巴东县第一张选民证,纸张已经有些泛黄,上缘还有些破损,但是红色印刷的文字依然醒目,下方还印着“巴东县选举委员会印”字样的方形章。

“这是我县第一代选民证,随后颁发的选民证虽有微小变化,但大体保持了第一代的形制。”万义宪精神矍铄,他清楚记得巴东县第一次组织选举,一字一顿地介绍。

“之所以保管这些选民证,是因为我从心底认为,选举是国家的大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一部历史,更是人民扬眉吐气做主人的历史见证。” 当问及老人收藏选民证的初衷时,万义宪兴奋地说,“作为一个选民,我有权利和义务选举人大代表,更有权利和义务去尽一个选民应尽的责任。我计划将收藏的43张选民证交给后人,让我的后人传承下去。这些选民证虽然不起眼,但记录了我们国家的民主发展进程,有力说明了中国式民主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充分地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巨大优越性,这是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人民民主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事例。”

通过与老人的真切交谈和亲眼见证43张珍贵的选民证,让我对一位老人大工作者对待工作的执着精神所折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让我对民主政治在八百里巴东的生动实践有了更理性和感性的认知。

万义宪收藏的选民证,无言胜有声,为中国民主政治留下历史注脚,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重任,见证着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选举制度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历程,寄托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讯员:涂启亮)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