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解读 >> 文章详情
竹山县:用“四抓四为”“四曲联奏”推动代表高效履职
建设“四个机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新时代人大自身建设的新定位。近年来,竹山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紧扣“代表机关”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代表工作的新特点,“四抓四为”“四曲联奏”,高点站位引领和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开展,全面激活人大代表履职的“一池春水”。
抓素质提升促代表“能为”,奏响履职“前奏曲”。坚持把强化代表履职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学习考察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宪法和法律法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履职等学习培训,补齐能力短板、练就过硬本领。换届以来,县人大常委会重点围绕人大代表如何高效开展代表行动、如何规范提出意见建议、如何高质量审议报告等,先后对全县227名县人大代表进行业务培训5次,组织赴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地进行专题培训4次;开展履职能力提升培训讲堂,邀请3位省市人大专家就代表工作、视察调研、信息宣传、公文写作等进行宣讲授课。同时,每年指导各乡镇人大对1030名镇人大代表进行代表行动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和监督水平,为代表更好地依法履职打下坚实基础。
抓平台建设促代表“想为”,奏响履职“协奏曲”。坚持线下线上同步发展,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夯实代表履职“根据地”。一是规范实体平台。按照“七有”标准,明确“四好”定位(联系群众的好桥梁、履行职责的好载体、学习交流的好园地、听取民意的好场所),盘活用好现有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 ,并结合代表分布情况和行业特点,对现有代表“家站”进行提档升级。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代表之家17个、代表联络站72个,示范“家站”5个。二是完善网络平台。主动融入信息化时代,进一步优化完善代表履职平台、竹山人大网站,打造人大与代表、代表与选民全天候联系无障碍的“掌上代表联络站”,通过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让议案建议办理、活动组织记录、会议文件查阅等都能“一网通办”,实现代表“时时都在线,履职不打烊”。
抓为民服务促代表“有为”,奏响履职“进行曲”。聚焦代表为民代言、由民做主这一最普遍、最广泛的履职方式,多措并举激励人大代表当好“三员”,不断增强代表履职的使命感。一是进村入户当好“信息员”。建立“群众点单、代表定单、人大派单、政府接单、选民验单”机制,每年以“代表行动”为契机,组织四级代表试行“古树底下”听民意、“直通车里”聚民智、“小板凳大民生”协商议事等群众参政议政新方式,把“话筒”交给群众、“圆桌”迁到户外、“板凳”搬到地头,将群众“金点子”转化为民生“金钥匙”。换届以来,组织开展代表行动3次,代表参与率达98%以上。二是上传下达当好“宣传员”。坚持邀请县人大代表参与专题视察、执法检查、列席常委会等活动,让群众的诉求收集上来,把党的声音传播下去。目前已邀请代表列席各类会议40余人次,参与视察调研80余人次。三是用心用情当好“调解员”。全县99名领导干部代表发挥“领头雁”作用,186名专业技术代表发挥“智囊团”作用,209名基层党组织代表、809名工农商代表发挥“排头兵”作用,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累计化解群众矛盾300余件、协调群众纠纷1000余次。
抓示范引领促代表“乐为”,奏响履职“升华曲”。将展示代表风采、讲好代表故事作为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充分利用各级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大声音”,讲好代表履职中的“人大故事”,图文并茂的晾出代表履职“现场版”,晒出代表参与“画面感”,确保代表履职有榜样、尽责有楷模。二是探索完善代表履职档案,建立“晒履职动态、亮履职积分、评履职星级”机制,全方位展示代表履职为民、积极作为的良好形象,营造浓厚的履职氛围。在竹山人大网站、代表履职平台先后刊发的17个乡镇,72个代表小组代表履职动态,引发社会公众和代表自身强烈反响;在人大代表报刊发的代表行动“小故事”,省、市人大网站“代表风采”专栏刊发的周丽萍、涂辉林、梁荣莉等优秀代表的先进事迹,大大激发了代表的履职热情。(通讯员:吴威)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