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报告解读 >> 文章详情

枣阳市:“四亮四比”聚合力 “代表行动”见实效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08-15 11:23   [收藏] [打印] [关闭]

今年以来,枣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襄阳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行动”工作部署,创新开展以“共同缔造”为主题,以“四亮四比”为抓手的代表行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枣阳实践。

坚持统筹谋划,以上率下,校准“代表行动”方向

加强组织领导。枣阳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行动”工作,在各类会议上传达贯彻上级要求,研究部署、工作。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活动方案,主任会议成员率先垂范,全市14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积极响应,实现活动全动员、代表全编组、街镇全覆盖。强化多方联动,构建了常委会统一领导、代表工委组织实施、各专工委共同参与、镇(办、区)人大具体落实、政府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

加强督导指导。坚持专人专班、专职专抓,组建“代表行动”工作指导组,指导各镇(办、区)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制订了《枣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聚力共同缔造·做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东翼支撑”代表行动工作方案》,先后印发了《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四亮四比”活动清单》、《枣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分片督导全市代表行动工作方案》,按照每周一提示、每月一督导、半年一通报的“三个一”工作举措,推动“代表行动”落细落实。上半年,7名常委会领导带队,各专(工)委室参加,深入到全市18个镇(办、区),点对点督导“代表行动”开展情况23次。

加强对外宣传。在《枣阳新闻》、“云上枣阳”等媒体上,向人民群众公布“代表行动”活动时间和内容,同时公布代表参与活动情况,让更多的群众知晓活动、参与活动、监督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知晓度、信任度和代表依法履职满意度。今年以来,《枣阳新闻》播出相关新闻13条,“云上枣阳”等新媒体平台上刊发新闻32篇,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刊发枣阳市“代表行动”工作报道51篇,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力量,营造了代表履职为民的浓厚氛围。

坚持五共理念,整体推进,激发“代表行动”活力

枣阳市坚持运用五共理念,以“四亮四比”为抓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植根于人民的天然优势,引导人大代表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和成果共享中,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枣阳实践。

亮标准、比能力,促代表素质提升。人大代表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严格的法律素养、较强的议政能力,为此,枣阳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一月一自主学习、一季一集中教育、半年一履职交流、一年一专题培训的“四个一”学习方式,切实抓好各级人大代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履职业务的学习。分期分批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及现场观摩,强化政治责任,把牢政治方向,开拓代表履职视野,启迪代表履职思维;自行举办代表履职能力培训班,邀请代表工作业务专家授课,不断提升代表能力素质,夯实代表履职基础。通过常委会领导、各专(工)委室走访,定期举办政务、监察通报会,召开工作情况汇报会等方式,加强对代表的市情政情培训,进一步拓宽知情知政渠道,更好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亮职责,比担当,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级人大代表紧跟市委中心、紧贴群众期盼、紧扣发展需要,聚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积极组织开展集中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活动,认真听取群众心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今年以来,全市先后有82个代表小组参与,2140人次代表参加,共走访村组社区150个、农户1325家、企业79个、机关82人、群众2518人,收集意见建议301条,已办结130条。代表小组先后开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等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经开区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代表活动,深入企业、商户、集贸市场、消费综合体走访调研,全面了解涉企服务作风、惠企政策落实情况,收集意见建议16条,办结11条,切实推动解决了一批市场主体反映的办证难、用工难、融资难等堵点、难点问题。南城街道惠岗社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代表引领、居民参与,联合社区、企业,打造3A级景区乡村公园,今年以来吸纳游客8000余人次;推行“互联网+”发展模式,为社区农户直播带货售桃110余万斤,2023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余万元。针对“代表行动”中收集到的突出问题,组织代表约见政府部门负责人,共商解难之策,实现决策共谋。北城办事处人大工委针对“代表行动”中提出的“路面硬化亮化、规划停车线、修建充电桩”等建议,会同办事处负责人深入一线指导谋划,逐一督促落实。

亮承诺,比服务,促群众困难有效解决。依托代表履职平台,通过选民接待日、走村入户、进站进点、村湾夜话,以及场院会、人民议事厅、楼栋议事室等方式,组织代表身体力行走到群众中,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幸福生活与美好环境共同缔造活动中,自觉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同时晒出代表个人的履职承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枣阳市人大代表、环城街道东郊村村支部书记胡爱国向东郊村选民承诺,办好东郊村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民生实事,并以共同缔造理念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其带领下,东郊村二组村民主动参与、积极行动,集体投入不到20万元完成了过去100多万元的工程量,所用材料均为村民自愿捐赠的家中废弃砖瓦、木材、旧瓦罐、旧轮胎,村里过去碾压麦子的石磙等也被充分利用,使其变废为宝、焕然一新。灯亮了、坑填平了、路修好了、渠修通了,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荒地也变成了“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人居环境实现由“乱”到“美”的嬗变。吴店镇徐楼代表小组按照群众意愿成立“四会两队”,搭建围炉说事屋和广场议事亭,群众“逢六说事”、代表“当面解题”,及时化解邻里矛盾13起,重构起和睦、和谐、互助的邻里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亮业绩,比作为,促“比学赶超”氛围形成。制定出台《枣阳市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百分考评办法(试行)》,印发人大代表履职手册,建立完善代表履职档案,加强代表履职管理。日常管理采取履职积分挂钩制,建立代表业绩“一月一提示通报、一季度一公示评比、一年一评议考核”的工作机制,年终对总分排名前三位的人大代表,在各代表联络站张榜公布考评结果,在代表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让代表履职有载体、履职有方向、履职有动力。

坚持创新机制,建强阵地,放大“代表行动”效应

建立工作机制。为保障“代表行动”扎实有效开展,探索建立了“三联五进一报告”模式,即: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市人大机关专(工)委室对口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代表进联络站(联络点)、进村组、进农户、进企业、进机关,代表向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通过这一机制,督促代表依法履职尽责,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建立人大代表轮流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活动机制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会议上所提意见建议转办的工作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以扎实的履职担当生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搭建履职平台。高标准推进“代表联络站(点)”建设,按照“九个有”(有固定场所、有功能分区、有统一标识、有必要设施、有学习资料、有代表信箱、有人员配备、有履职档案、有经费保障)标准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按照“六个有”(有活动场所、有工作制度、有标识标牌、有选民联系名单、有学习资料、有履职台账)标准推进“联络点”建设。全市已建成代表联络站16个、代表联络点82个。14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实现了进站进点全覆盖、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

强化信息保障。为提高代表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市镇人大工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联动协同,枣阳市印发了《关于开展代表履职平台智能化建设工作的通知》,重点推行实施“133计划”,即:创建一个公众号、完善三个微信群(人大工作群、代表交流群、选民联系群)、建好三个数据库(配置办公电脑、活动展播显示器、工作集成触摸屏),通过信息技术推进代表工作有力高效开展。(通讯员:胡颖颖)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