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解读 >> 文章详情
南漳县板桥镇人大以“分、融、效”方式深入推进“代表行动”
按照省、市人大常委会“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的统一部署,南漳县板桥镇人大积极组织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分类参与、主动融入、有效作为,先后围绕活动主题,对红色屋场、宜居和美乡村、旅游名村建设等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视察,对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情况开展专题监督,对全镇主导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切实将代表作用发挥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创新基层治理紧紧相扣,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分类参与。结合人大代表类型和工作内容,推行“代表+”模式。一是在党政机关代表中推行“人大代表+联络员”。组织代表有序进站接待选民,倾听群众呼声;深化“三联系”活动效果,组织代表进村入户,深入湾组屋场,广泛征求村民对镇村建设与发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镇人大代表冯泽银不负群众期盼,积极对接县水利局快速推进集镇供水一体化项目落地,有效解决了镇中心及周边村季节性缺水难题。二是在农民代表中推行“人大代表+调解员”。充分发挥农民代表“乡土情”“人脉情”的作用,引导代表参与到红色屋场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组织,将履职阵地前移到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的最前沿,杜雄超、冯贤清、王天龙等代表主动担当,深度参与村民的各类矛盾的协调处置工作,对及时化解纠纷产生了积极影响。三是在企业代表中推行“人大代表+监督员”。发挥企业代表见识广、视野全的特点,围绕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强化监督职责,先后围绕全镇茶叶、烟叶、蔬菜产业发展召开专题座谈会5次,为政府高效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县人大代表唐志强在党委支持下,加大在板桥投资,在断河坪新发展120亩吊瓜。镇人大代表刘友家积极捐资,推动了板桥社区邻里互助中心建设。
强化主动融入。引导代表积极融入基层治理强基、赋能、纾困、提质“四大行动”,在主动作为中发挥代表作用。一是在建强基层组织上融入。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架构,推动74名人大代表融入到全镇69个群团组织、146个社会组织、115个自治组织、92个经济组织;引导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并组织好“红色屋场”议事会这一工作平台,使34名人大代表被村民选为屋场长,从而将议事会打造成了为民代言的锚点。二是在密切群众联系上融入。发挥部分代表自身产业优势,让代表成为乡村发展、村民致富的示范引领人,先后采取“合作社+农户”共建共管模式、“合作社+脱贫户”结对帮扶模式、“土地收益+劳动工资+红利”收益模式,通过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联农体,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利益共享机制。如镇人大代表贺德凤积极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成为抖音平台网红“凤姐”,帮助群众销售玉米糁、土鸡蛋、高山蔬菜等特色产品,全年农产品销售额新增30多万元。三是在优化服务上融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深入镇、村的便民服务大厅、卫生室、公共文化广场、养老服务中心等地,调研了解公共服务开展情况,有效推动了下沉服务事项落实,并从“健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用好、用足、用活公共文化阵地,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丰富文化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多条代表建议,对镇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力度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有效作为。坚持聚焦中心、点位助力、机制创新,切实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一是点位全方位参与。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参与包保共同缔造试点创建工作;九龙观村聚焦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打造10个百亩以上采摘观光园、7家民宿,因地制宜设置露营基地、旅客接待中心、景观长廊,建设“九龙观3A宜游生态景观带”;晏山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以乡村能人为纽带,以互助为根基,多元联动践行“五共”理念,将农户聚合在组织链、产业链、乡情链上,实现产业连片,规模经营,村民就近务工,农民收入年递增10%以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二是聚力项目落地。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优势,在谋划产业发展上主动作为,在殷宏军、杨秀娟等代表建议下,启动了板桥镇小蚕共育工厂、九龙观村茶叶生产车间、白云庵村玉米加工车间等项目;在助力基层治理中积极建言,在刘清宇等代表的建议下,启动了板桥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等。(通讯员:刘鎏)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