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解读 >> 文章详情
南漳县:坚持“1234”工作法 着力推动代表行动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南漳县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的安排部署,积极主动向县委请示汇报,认真学习省市人大“代表行动”工作方案和领导讲话要求,结合南漳实际和县委中心工作,坚持“1234”工作思路,着力推动“代表行动”走深走实并取得实效。
精准选定一个活动主题。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1+N”工作要求,结合南漳县作为全省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十四个试点县之一的实际,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全县开展以“聚力共同缔造•助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主题的代表行动。这一主题,高度契合了南漳县委关于深化共同缔造实施“四大行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更好践行了人大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中心大局的工作理念,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共同期待,对于进一步密切新形势下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主力军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和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为“代表行动”务实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充分发挥两个“关键人”作用。始终把专题学习作为“代表行动”的第一课,把人大主席和代表联络站站长这两个关键人的培训和作用发挥作为开展“代表行动”的首要任务。4月19日省人大召开视频部署会时,县人大常委会就组织各镇人大主席一起参加了会议。省人大视频会议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功玉就如何贯彻落实省人大部署会精神作出初步的安排部署,要求县人大和各镇区人大要认真学习吃透省人大工作方案和市人大即将下发的工作方案精神,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并提出在“代表行动”开始前要重点抓好对镇区人大主席和代表联络站站长的培训,精心谋划县镇两级代表的统一行动。全县方案印发后,各镇迅速制定工作措施,及时组织召开人大主席和代表联络站站长的先期培训会,牢牢把握“代表行动”的主动权。5月17日,武安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副站长及联络员,围绕“聚力共同缔造·助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业务培训。5月18日,肖堰镇人大主席团在第二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召开“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部署会,培训各代表联络站站长。截止目前,县镇两级均采用以会代训方式对镇区人大主席、各联络站站长和全体代表进行了专题培训,实现了学习培训全覆盖。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指导性,县人大还专门组织编印了80多页的“代表行动”资料汇编,内容包括省市县委关于开展共同缔造的文件、领导讲话、专家辅导报告、省市人大“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方案等重要内容,发放给1046名四级人大代表,让代表对行动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工作要求入脑入心。
探索建立三大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工作督导机制。4月28日印发了《南漳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常委会各位副主任任副组长,县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室)、各镇(区)人大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明确县人大常委会分管代表工作的副主任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督导各镇(区)开展活动,定期听取各镇(区)代表行动情况汇报。通过建立督导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对“代表行动”的领导,压实了工作责任。二是建立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机制。坚持开展“代表行动”与开展“三联系”活动相结合,把代表们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中收集到的问题形成意见建议,各镇人大主席团收到建议后及时进行梳理汇总,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分类的原则进行交办、转办到各责任单位,在建议办理的过程中加强督办,并及时向代表和人民群众反馈问题解决情况,形成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闭环机制。同时注重把“代表行动”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作为人大监督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把“代表行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大工作的实效。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做到“四纳入”。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各镇、各代表小组依照《南漳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将代表参加活动情况记入履职档案,纳入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坚持将参与“代表行动”情况纳入年终代表向原选区选民和原选举单位报告述职内容;坚持将镇(区)开展代表行动情况纳入年底人大工作考评内容,在年底人大工作考评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察看代表档案等形式对各镇区进行考评;坚持将建议办理工作纳入县直部门年终考评,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下发的人大工作考评细则,在每年年底通过走访代表,征求代表满意度及察看资料形式,对各建议办理承办单位进行考评,考评情况在全县通报,同时报送县委。
突出彰显四大工作成效。始终牢牢把握各个环节,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制定方案方面,各镇(区)结合各地实际于5月中旬前全部制定了活动方案。在组织推进方面,按照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从5月中旬以来,以各级人大代表为主体,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主阵地,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开展工作。在有机融合方面,注重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省人大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总结提升方面,县镇两级人大及时宣传总结开展代表行动的好做法、好典型,截止目前,南漳县“代表行动”方面被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采用稿件50余篇。县镇人大代表、李庙镇党委书记王璐在“代表行动”中针对山区地广人稀、基层治理单元过大等问题,提出的“划小治理单元,建立‘红色屋场’的建议”得到了省市县缔造办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半月谈及各级各类媒体先后给予了重点宣传推介。县镇人大代表、城关镇卞和社区党委书记郭俊针对在共同缔造中志愿服务参与者创新建立的“时间存折”受到省委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全市推广。南漳县通过开展“代表行动”,取得了四大工作成效:
一是代表履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代表行动”中,我们始终将提升代表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专题学习培训和实地走访红色屋场长、红色楼栋长及村民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代表拓宽了视野、更新了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代表履行代表职务的意识,提升了代表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提出意见建议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代表作为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挖掘。全县各代表小组组织代表通过走村入户、到家进站、接待选民、参加红色屋场会等多种方式,主动深入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深入查找突出问题,共收集问题线索271条,通过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181件。6月5日,市人大代表朱显兰在参加代表行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王家坡社区向家集至白鹤湖社区办公点人行道堰塘边缺少安全防护栏,长达700多米,已有多人跌倒堰塘和稻田中。随后,她通过“红色屋场”议事恳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同时,积极向县交通部门沟通汇报,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6月11日,两处隐患安装了防护栏,彻底解决了居民出行安全问题。
三是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短板弱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的181件建议,目前已办结133件,办成落地119件,解决了一大批短板弱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肖堰镇青龙湾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王述杰在组织该村第二屋场会时,大家普遍反映从村到集镇路程较远,快递不能直接派送到村民家中,需由村民自行到驿站取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述杰提出了办一个爱心快递超市的解决措施,并向镇人大主席团提出建议。通过多方努力,终于促成爱心快递超市快速建成和运转,彻底解决了村民寄取快递不便的难题。在该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召开“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推进会上,参会的人大代表专门对该项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回头看,促进了爱心快递超市的良性运转,获得了全体村民和各位代表的一致好评。
四是县镇两级人大职能作用得到有效体现。活动开展以来,县镇两级人大把支持代表依法履职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与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结合起来,走出了代表闭会期间依法履职的新路径,为全县人大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工作找到了一种有效载体和抓手。九集镇人大主席团充分整合八泉、良种场、彭家营、方家庙等村13名人大代表资源,探索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调处机制,在多个村设立“法治诊所”,建立健全人大代表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将代表履职阵地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最末端,实现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调解工作。各级人大代表进“诊所”成为调解员,共当“共同缔造”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带动群众、村干部化解矛盾纠纷,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1+1>2”的效果,努力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助力“平安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共解决矛盾纠纷200余件。板桥镇人大主席团突出“分、融、效”,结合人大代表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推行“代表+”模式;引导代表融入基层治理强基、赋能、纾困、提质“四大行动”,在主动作为中发挥代表作用;坚持聚焦中心、点位助力、机制创新,积极有效发挥代表主体作用,74名人大代表分别融入到全镇69个群团组织、146个社会组织、115个自治组织、92个经济组织。组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红色屋场”议事会,34名人大代表担任屋场长,成为了为民代言的新通道。在殷宏军、杨秀娟等代表建议下,启动了板桥镇小蚕共育工厂、九龙观村茶叶生产车间、白云庵村玉米加工车间等项目;在刘清宇等代表的建议下,启动了板桥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镇人大代表刘友家积极捐资,推动了板桥社区邻里互助中心建设。(通讯员:梁群芳 钞有生)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