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解读 >> 文章详情
代表风采 | 孙帅康:演艺人生 不负韶华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我有很多梦想,去演属于自己的大戏,让戏曲走近群众,传承和发扬好湖北越调艺术。”
在老河口市艺术剧院,有这样一位青年演员,外表俊朗刚毅,身手矫健稳练,对待戏曲事业一直兢兢业业、不断拼搏,塑造出一系列灵动丰满的舞台人物形象,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支持。
他就是孙帅康,襄阳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老河口市艺术剧院副院长、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师承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盛红林、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程和平。
多年来,他怀揣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执着于湖北越调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并凭着丰富的职业沉淀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采。2019年,孙帅康入选湖北省青年戏曲新秀;2020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2021年,受邀参加湖北卫视《戏码头·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栏目获“优秀演员”奖;2023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栏目成功晋级。
“板车剧团”迎来新青年
孙帅康在舞台上
老河口市毗邻河南,本地群众喜爱听豫剧。在上世纪70年代,老河口市豫剧团的演员们经常用板车拖着行头乐器下乡演出,深受乡亲欢迎,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荣誉称号,成为“全国三面红旗剧团”之一。然而在时代的快进键下,由于机构改制、行业低迷、艺人演员不断流失等因素,剧团一度陷入经营困难、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戏曲艺术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16年,老河口市豫剧团改名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2017年,老河口市艺术剧院正式成立,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积极传承、保护地方优秀剧种,尤其是对濒危剧种湖北越调和花鼓戏进行扶持。
“我们艺术剧院成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青年演员的培养。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面向全国各大艺校公开招聘戏曲专业人才,顺利招到了孙帅康等10余名青年演员,及时补充了新生力量。”老河口市艺术剧院院长王新民说。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2018年5月,年仅20岁的河南小伙孙帅康怀揣艺术梦想进入老河口市艺术剧院工作,主攻文武小生兼须生。自幼学戏的孙帅康深知,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和热情,是不可能在戏曲事业中干出成绩。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复一日的练声、片腿、拿顶、下腰、滚背、翻跟头……孙帅康勤学苦练、争当先锋,认真对待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从未懈怠。因为大量摸爬滚打的动作,他的膝盖上经常被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但是他从不喊累叫苦,不因为自己的伤痛影响排练和演出。经过夜以继日的学习和刻苦练功,孙帅康技艺渐长,很快就成为剧院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并成功当选襄阳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随着一项又一项技艺的熟练掌握,剧院的青年演员们逐渐走向成熟,湖北越调非遗传承青年突击队应运而生。孙帅康凭着踏实的态度、良好的为人、优秀的专业技能,众望所归担当队长,带领一众青年演员将传统戏剧发扬光大。2019年,剧院创作的大型革命现代戏《黄河绝唱》获湖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0年,抗疫小戏《生死一票》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重点扶持剧目;2022年,大型现代戏《良知作证》获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并被省委宣传部列入省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计划。
戏曲蓓蕾在“双减”中绽放
戏曲进校园
弘扬戏曲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孙帅康深深地明白,对于戏曲传承来说,培养新观众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建议制定戏曲艺术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湖北越调、花鼓戏等地方戏曲剧种纳入中小学艺术素养课程,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艺术研学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表演,发现并储备戏曲后辈人才,让地方戏曲更好传承下去。”2022年12月24日,在老河口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孙帅康作为列席代表参会,并提出有关青少年戏曲教育的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采纳。
孙帅康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身体力行这样做的。他带领湖北越调非遗传承青年突击队,将“戏曲进校园”的足迹遍布全市55所中小学校,收获了一众“小粉丝”,让戏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校园戏曲培训
每个周六下午,艺术剧院的排练厅内,阵阵笑语不时传出。青年演员们轮番上阵,向加入校园戏曲社团的孩子们传授戏曲基础知识,指导练习身段、台步和湖北越调唱腔等技巧。孩子们情绪高涨,学得津津有味,一板一眼有模有样。
“在孙帅康代表的建议推动下,我市各中小学校与市艺术剧院建立了校团协同育人合作关系,将地方戏曲文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老河口市教育局负责人殷建立说。
“板车剧团”重新活跃乡间
传统戏曲来源群众,传承和发展必须扎根基层,才能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以前我们只能在电视机上看戏,大多都是京剧、黄梅戏、昆曲这些外地的戏种。现在剧团到村里演戏,我们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咱老河口特色的戏曲。每次剧团演出,我们全村人都要过来看,好多年都没这么热闹了。”孟楼镇曹坡村党群服务中心大舞台前,村民鲁兰芳乐呵呵地说。
送戏下乡
“老一辈留下来的‘板车剧团’ 精神,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掉。”在孙帅康的引领带动下,湖北越调非遗传承青年突击队继承和发扬“板车剧团”精神,围绕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农村新风尚、红色革命等主题,以小戏、小品、舞蹈等贴近农民群众生活的文艺节目形式,深入到乡间地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平均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00余场次,受益观众超过10万人次,让基层群众感受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缔造活动所带来的新气象,重新擦亮了“板车剧团”招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也需要得到充实与发展。要坚持‘共同缔造’理念,深入开展文体惠民活动,推动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参与进来,拓展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带着亲身参与“送戏下乡”活动的感悟与思考,聚焦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孙帅康在襄阳市第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郑重提交了《关于促进基层文体事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着手办理落实。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因为热爱戏曲,所以无悔追求。选择了戏曲艺术,就注定要走一条艰苦拼搏的道路。而这条路,孙帅康走的坚实而认真,他用青春的智慧和火花践行着一位人大代表、一位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通讯员:王飞、刘鹏程)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