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顾·见证 >> 文章详情
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的进程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能够有效凝聚全体人民力量一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市(广济县)的探索到确立、发展完善历程,对于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建设在武穴的探索与实践
武穴市是一片红色沃土,这里是红十五军的策源地,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革命根据地人民探索建设民主政权,勾勒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的轮廓。
(一)民主政权建设的早期萌芽(1921年——1927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提出:“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1924年,杨振国、汪锡贤等广济籍的学生党员在武昌抚院街秘密组建了中共广济支部,领导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陆续建立了各级工会和农会协会等组织形式。农会、工会不仅是群众组织,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政权的组织形式,代表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因此,农民协会和工人工会具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属性。
在武汉、黄梅党组织的帮助下,到1927年4月,全县已有5个党支部和1个党小组。广济县党组织建立后,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一方面为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和指导国民党组建了两个县级党部和12个区党部,共产党员在其中担任主要职务;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组建群众团体,开展对敌斗争。到1927年3月,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5万余人。到1927年5月,工会会员发展到4000余人。
1927年元月,在省总工会特派员于天池指导下成立武穴市总工会,总工会下辖店员、码头、趸船、手工业、摊贩等8个行业工会。工会成立时,在北伐军支持下,组织工人集会游行,呼喊“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生活”等口号,并就解决工人工资福利问题,同资方达成协议。元月底,县城梅川组设县工会筹备会,龙坪镇及花桥、郑公塔等集镇也先后成立工会组织。3月5日,在梅川首次召开全县工人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宣言和决议案。工人组织成立后,为保护工人合法权益同资方开展斗争,并举办业余夜校。梅川镇店员工会向资方提出不能虐待工人,不能解雇工人,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项要求,迫使资方增补1926年9月至12月的工资。龙坪镇工会因资方无故解雇工人,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没收两家投机倒把的大布铺财产,分给失业贫苦工人,迫使资方召回解雇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县内各工会组织同时解散。
1926年7月至9月,共产党员刘汝翼等在广济东部地区建立刘六西、郑公塔两个秘密农民协会,董长青、宋振东分别在梅川董家畈、大金铺秘密组织农会。同年 11月,北伐军进入广济,革命形势好转。12月,省委特派员方瑞陔、王尔弗来广济领导农民运动,公开发展农会组织,成立县“农会筹备会”。1927年2月23日至25日,在梅川召开广济县农民协会首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农民协会章程和决议案,选举农协会领导成员,正式成立“广济县农民协会”。县内各级农会主要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活动,打击抗拒、破坏农民运动的土豪劣绅。大革命失败后,各级农会组织解体。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1927年——1937年)。1931年至1937年,中华苏维埃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建立各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我们党在抗日救国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将陕甘宁边区作为局部执政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探索建立的新民主主义政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济先后是湘鄂赣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组成部分,从1929年秋至1930年,全县土地革命运动出现高潮。1930年2月,成立广济县革命委员会。县革委会的主要工作是筹建县区苏维埃。1930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撤销,正式成立广济县苏维埃。在此期间,全县共计建立13个大乡、34个小乡、143个村级基层苏维埃,苏区地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5%以上。同年10月,国民党十三师三十七旅进驻武穴,配合川军郭汝栋部队和本县民团,向苏区大举进犯,全县出现白色恐怖,各级苏维埃于11月被迫解体。1931年8月19日,徐向前率领红四军攻占县城梅川后,曾帮助地方革命组织建立广济县临时苏维埃。月底,红四军离开广济,县苏维埃人员随军转移,机构撤销。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937年——1945年)。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蕲广边区和黄广边区形成抗日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和民主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1941年8月30日,中共蕲广边区县委在蕲春黄土岭长塘垸召开蕲广边区党政军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蕲广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是最先建立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1942年2月初,中共黄广工委成立后,蕲广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第一分处更名为黄广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升格为县级政府机构。1942年7月,中共蕲广边区县委根据中共鄂豫区党委和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关于加强政权建设的指示精神,在蕲春菩提坝邱山下开会,将蕲广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扩建,更名为蕲广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7月,更名为黄、广、宿(松)军政联合办事处;同年10月,又复名为黄广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鲁岱为主任,在黄、广边区辖设8个区级乡公所,其中广济境地辖设的乡公所有5个。
在此期间,先后由蕲广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蕲广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广济境内辖设的区级政权机构有:白民田乡公所,1941年6月开始筹建,当时中共蕲广边区县委在白民田乡各保、甲进行选举试点工作,在民主选举代表的基础上,于同年9月8日至15日召开代表大会,推选出9名委员,组成乡政府。又先后组建了大杨菖乡、马西乡、罗麻豹乡、栗木桥乡、上官乡等公所。蕲广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第一分处,1941年8月成立,负责广济东部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筹建工作,由鲁岱兼任主任。
当时县内建立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进行减租减息、组织参军、筹集军粮、支援前线等活动,并做好统战工作,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1945年8月,上述机构同时撤销。
(四)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权的建立(1945年——1949年)。从1945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人民代表大会”命名的最高层次的地方权力机构,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
1946年8月,中共蕲广工委、黄广工委组建“十八保”蔡寿区政府,同年12月,因形势紧张而自行撤销。
1947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开辟新的解放区。是年11月初,在百园、岳山成立广济县爱国民主政府,同时辖设百园(同年12月底撤销)、两路、陶斯、四望、田家镇、龙塔(龙坪、郑公塔)、余川、干仕、“十八保”等9个区级爱国民主政府。1948年2月,刘邓大军转移出大别山,国民党重兵围剿解放区,广济县、区两级爱国民主政府于3月底解体。
1949年4月中旬,在打杼口成立广济县人民政府。5月初,政府机关迁至梅川镇,在充实县政府内设机构的同时,接管9个乡、1个镇的国民党旧政权,辖田家镇、龙坪、太平、城关等4个区人民政府和武穴镇人民政府。
(五)参议机构的运行情况。1943年秋,由县长段尊尧、县党部书记长刘福堂主持召开县党政特别小组会议,筹备成立县临时参议会,决定在各乡镇遴选临时参议员1名。武穴、龙坪、田家镇等地因沦陷,名额暂缺。各乡临时参议员均未经选举,全由县党政特别小组会议指定,将名单上报。1945年9月经省党政第十一次特别小组会议核定,由21人组成广济县临时参议会。是年9月16日至18日,举行县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县临时参议会设在县政府内,主要职责是筹组县参议会。
1945年12月,各乡(镇)民代表会选出县参议会议员和候补议员各1人,县农会、工会、商会、教育会分别选出议员、候补议员各1人,全县共计选出议员和候补议员各24名。经县政府确定25人为正式议员,组成县参议会,于1945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周锡祺任议长、金声铎任副议长。这25名县议员名为民选,实则由县政府、县党部内定,其中多数是国民党地方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有少数社会各界“名流”。武穴镇袁焕文、石烈武,在武穴沦陷期间都有汉奸劣迹,因贪赃枉法被撤职的前任县长周朗秋,也都被商定为县议员。
县参议会名为“国民代表机关”,职责是“代表民意,辅佐政府,实行宪政,完成自治”。县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于1946年2月11日举行,此后共计召开会议9次。每次参议会虽作出各项决议,但无实效,只是徒具形式的例行公事。县参议会第四次会议于1946年12月20日至24日举行。原定主要议程为审定1947年度县地方岁入岁出总预算,但因县长未按时编出预算草案,仅由县政府财政科长报告,估算1947年度行政及军警支出约计超出岁入6亿元。参议会对此作出决议,差额主要采取摊派地方捐款的办法解决(会后,县政府于1947年3月在武穴、龙坪等地摊派绥靖费捐款6.9亿元)。县参议会第四次会议共计作出决议案58条,其中军政类事项占23条,内容主要是以镇压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为目的,如实行保甲连坐,开展反共反人民的军事训练,整编、扩充警保,等等。广济解放前夕,议长周锡祺逃离,县参议会消亡。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的确立和曲折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从确立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一)人民代表会议向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期(1949年——1954年)。从1948年到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渡形式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明确安排,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12月17日,组成以居文焕为主任委员、邹东为副主任委员的广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委员10名。组织党政军、工商、文教、卫生、宗教等界推选代表,于1950年1月28日至2月1日,召开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至1954年2月,共计召开8届11次会议。县各界代表会议休会期间设常务委员会,委员由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推选秘书1人、驻会委员2人组成日常办事机构,兼起人民政协的作用,自第一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起,4次选举常委会委员,15次召开常委会议,共计处理代表提案2468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曲折发展期(1954年——1978年)。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1966年6月“文革”发动后,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直到1974年底没有再举行会议。从1970年3月开始,毛泽东四次提出筹备召开四届全国人大。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成为国家从乱到治的一个转折点。
从1954年8月至1978年,共计召开7届9次广济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广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8月在梅川召开。这一年县内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故由县委书记郭刚向大会作关于开展生产救灾的报告,并作出相应决议。大会选举陈志胜、陈明福、朱中云等3人为出席湖北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次会议计有提案111件。1956年1月6日至8日在武穴召开县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大会审议、通过县长陈开先所作的《广济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讨论、通过《广济县以农业合作化为中心的全面规划》《广济县消灭血吸虫病规划》《广济县1955年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大会决定将广济县人民政府名称改为广济县人民委员会,第一次由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县人委会县长、副县长、委员及县法院院长。大会还发出《向毛主席致敬电》《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电》和《致兴修水利民工慰问信》。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7年1月8日至10日召开,1957年6月30日至7月2日召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58年5月2日至4日召开。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62年2月13日至15日召开。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3年9月26日至29日召开,1965年2月18日至21日召开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未召开县人民代表大会。1968年9月20日,经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广济县革命委员会。县革委会由军队代表、干部代表、群众组织(造反派组织)代表中的47名委员组成,常委19人。黄冈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地山任县革委会主任,唐鸿喜等8人任副主任。9月22日,在武穴镇召开由各区、镇、场、公社、县直机关派代表参加的万人大会,宣布县革委会正式成立。后来召开第七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时,经请示上级同意,将这次“万人大会”列为广济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的健全与完善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至此各级人大都恢复了活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入健全完善、改革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的决议、新的地方组织法和选举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首次规定人大代表差额选举,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这是对地方政权组织建设和地方选举制度作出的重大改革,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78年12月6日至10日广济县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县革委会工作报告,选出44名委员组成县革委会, 选举县人民法院院长,决定恢复广济县人民检察院, 并选举检察长。选举赵文志等6人为出席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1月17日,广济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谱写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广济实践的崭新篇章。1987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广济县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随之改名为武穴市人大常委会、武穴市人民政府及武穴市人民法院、武穴市人民检察院:其领导成员由广济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领导成员续任至1988年1月召开武穴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为止。至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为武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引领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新征程上,要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深刻认识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和重要贡献,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贯彻、有效运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穴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新时代武穴人大工作的主要成效
我们始终锚定“黄冈排第一、湖北位前列、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定位,遵循“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全面精准发力,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一)聚焦政治引领,推动党委决策部署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在履职行权过程中,始终把市委的决策和主张作为人大依法开展工作的行动方向和指导原则,坚持市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市委工作主题主线指向到哪里、人大力量就汇集到哪里;市委重大行动部署推进到哪里、人大监督就跟进落实到哪里,确保人大工作与市委同心、同力、同步。落实全面工作报告、重大事项请示、重要工作报告清单制度,确保报告事项不漏项、请示事宜不逾矩,始终保持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首次在人大会议上作出的《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定》和在常委会会议上作出的《关于设立笠儿垴矿产资源保护区的决定》等事关武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决议、决定,就是贯彻市委意图的具体体现。2021年,经请示市委并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常委会组织纪念武穴市(广济县)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大会暨文艺演出云直播全网点击量突破100万,掀起了宣传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热潮,对全市人民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聚焦短板弱项,借势借力精准施策。“一人一委”和办事机构人员力量不足、专业素养不高,一直是制约人大工作彰显实效的瓶颈和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从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中,任命38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责任感强的人员,担任7个工作委员会委员职务,兼职委员主要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专题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成立了预算专家咨询组,预算专家咨询组由审计、人民银行、税务等部门9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为人大依法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提供咨询服务。组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咨询专家库,由法律、财政经济、城建环保、农业农村、科教文卫、社会工作等6个方面专家组成,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作用,确保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质量。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教师、公务员、各方面的专业人员等参加的立法联系点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市人大常委会参与立法工作实施办法》《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和《座谈会制度》等相关制度,充分发挥立法联系点社情民意“直通车”、法治宣传“播种机”、法律实施“检测器”作用。
(三)聚焦任后监,让责任在监督中升华。市人大常委会连续12年开展政府部门工作评议,安排第三方参与评议调查,被评议部门变压力为动力,实行边评边改,当年各项工作均走在省、黄冈市前列。注重在评议过程中帮助被评议部门协调解决一至两件难事,化解工作困局,使被评议部门愿意接受人民的评判,从内心深处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连续6年开展“两官”履职评议,重点评议办案质量情况。通过履职评议,“两官”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明显增强,办案质量明显提高,“两院”借此契机加强内部管理,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提升。逐年从正负面清单、分级完善评议内容、优化评分分值等方面作了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擦亮任后监督工作品牌。
(四)聚焦履职保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在建好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代表行动”为每月9日、19日安排代表接待选民,闭会期间代表进站履职成为“新常态”。自2017年起,精心谋划每次“代表行动”活动,结合武穴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六看六问”“六述六评”“三进三促”“三到三看”为主题的代表小组集中活动,敦促一大批民生难题得以解决。着力打造“三联三创”(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选民中心户联系选民,创新创业创和谐)代表履职新名片,在与群众上下互动、同频共振中,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代表工作和人民意愿融为一体。落实代表联络站定期和“三联三创”常态化活动两个闭环机制,选民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反馈结果,代表和建议交办单位分别能够收到办理结果,确保群众说了不白说、代表提了不白提。常委会与市政府会商,每年安排500万元的代表建议办理资金,缓解建议办理资金难题。武穴市委决定,凡是对代表建议办理结果有不满意票的,其责任部门当年综合目标考核不能被评为先进单位,部门“一把手”当年公务员考核不能被评为优秀等次。有了市委的“撑腰”,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更有底气。代表建议能够得到较好落实,增强了代表的归属感、荣誉感、成就感。
(五)聚焦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履职能力水平。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常委会和专(工)委组成人员结构,健全人大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市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推动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政治机关、代表机关、工作机关、常设机关的作用得到充分显现。注重培养人大干部的专业素养、专业精神,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人大工作的自觉性,倡导“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工作作风,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团队氛围,要求人大干部人人开口会讲、提笔会写、遇事会办,做到站位高一点、懂得多一点、想得深一点、手脚勤一点、议得透一点、办法全一点,工作年初有计划,分月有安排,周周有方案,件件有落实,各办事、工作机构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无缝衔接、高效运转,人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担当起新时代赋予人大的职责使命。
五、武穴人大工作继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启示
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必须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人大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核心地位,是人大工作的根本。市人大常委会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工作部署、工作推进、工作成效毫不动摇地体现党的意图、维护党的权威,做到全市中心大局是什么,人大工作就谋划什么,确保人大工作与党委部署方向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有利于保证党委意图通过法定程序变为人民意志,而且能使人大各项工作更加顺利开展,取得好的成效。
(二)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有效依法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一府一委两院”,虽然分工不同、职能不同,但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目标同向、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人大工作必须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在市委的领导下,对“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做到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做到真监督不走形式,真支持一促到底,共同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大及其常委会受人民的重托,为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民生改善加强监督,积极为民履职,倾情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人大履职全过程,让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实现。
(四)必须始终坚持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人大工作的基础是代表,只有尊重、相信、依靠代表,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人大工作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的主体地位,在集中视察、执法检查、开展调研、组织评议等活动中,只有不断扩大代表的参与深度和广度,持续激发代表履职热情,提升履职水平,才能让代表在人大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五)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大行使职权必须依法进行。同时,人大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市人大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过程中,围绕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武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深入研究,周密部署,稳步推动,不断通过实践,探索和创造好的经验和做法,从理论上和制度上开拓创新。实践证明,人大工作要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使权力,依据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思路,才能创造出体现人大特点、发挥人大优势的新方法、新途径,把人大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冯定成 张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