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刘雪荣副主任 >> 文章详情

刘雪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黄冈实践”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0-12-07 21:48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受邀在省委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主体班作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黄冈实践”的讲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运用大量鲜活事例和数据,系统总结梳理黄冈市脱贫攻坚工作发展历程、做法和成效,引起良好反响和广泛关注,对于总结经验、坚定信心,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01

首先,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带领人民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短短几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为攻克贫中之贫、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谋定了战略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国内考察40多次涉及扶贫,连续7年新年首次国内考察看扶贫,连续召开7次跨省区市的脱贫攻坚座谈会,分阶段、分专题部署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脱贫攻坚的不同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指引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

为了更好地学习领会,我对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的足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脱贫攻坚的步伐和历程,全面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过程。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座谈。这次考察座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强调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十分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提出“六个精准”要求。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在精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性问题。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对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提出四个方面要求。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各级党委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强调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每一次座谈会前,习近平总书记都先到贫困地区走村入户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既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工作部署,同时也提出面上的工作要求。一次次专题座谈会,一项项决策部署,一份份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刻把握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理解,其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脱贫攻坚目标标准。即,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这是一个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任务。这里有一个概念“现行标准下”,是什么意思?这就如同海拔高度,要说明是“吴淞高程”还是“黄海高程”。脱贫的标准,就是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按照2010年不变价为2300元,以年均6%的增长率测算,到2020年大约是4000元。同时,也提出了具体指标,“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脱贫目标标准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两不愁三保障”座谈会,反复强调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能盲目调高标准、吊高胃口。高了,达不到;低了,没实效。比如,住房安全是指农村贫困人口C级、D级危房,要通过改造或其它措施保障不住危房。饮水安全有四项指标,一是水量够不够;二是水质达不达标;三是方便程度,取水远不远;四是供水保障率,一天24小时供水,还是只供2小时。只有这四个方面都达标了,才算安全饮水有保障。

第二,确立了精准扶贫基本方略。这个方略用数字串起来就是“654”,即,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双手创造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交通公共设施严重落后、出行非常不方便的地方,把贫困户迁出来,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态补偿一批,在生态功能区,利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天然林管护专项资金等,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让他们从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发展教育一批,给予贫困人口教育资助,帮助接受教育、完成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综合运用低保、五保、医保等手段,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解决四个问题,扶谁、谁扶、咋扶、咋退。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我们党关于扶贫认识论、方法论一次质的飞跃,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过去的扶贫是“漫灌式”,而精准扶贫是“滴灌式”,滴灌有什么好处?精准、高效、节约。

第三,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负责顶层设计,定政策,出资金;省级把党中央方针政策转化为实施方案;市县从实际出发,推动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明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为什么要五级书记一起抓?我们党是执政党,书记是一个地方党组织的代表,五级书记一起抓就是调动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同时,还提出省委书记遍访贫困县、市委书记遍访贫困乡镇、县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这些责任要求、政策要求、工作要求是前所未有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还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贫困问题的认识,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从战略任务看,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从工作格局看,强调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央企定点帮扶工作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从脱贫主体看,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激发内生动力,改变过去送钱送物的方式,坚持扶贫先扶志。从脱贫质量看,强调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实施最严格考核评估,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从全球减贫看,倡导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真挚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回顾中国几十年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从茫茫林海到草原牧区,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跋山涉水,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每到一地视察都要到人民群众家里坐炕头、掀锅盖,与人民群众促膝长谈。刚才播放的视频里面,习近平总书记都是拉着老百姓的手,盘腿坐在炕上,打起水缸中的水喝,这些镜头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躬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党作出了表率、示范,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三是贡献了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实现了7亿多农村人口的脱贫,创造出世界减贫奇迹。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样。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方案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02

下面,来看黄冈扶贫开发历程和脱贫攻坚成就

黄冈是革命老区、重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全市人民一直以来的共同夙愿。“老、少、边、山、库”,黄冈占到了老区、山区、库区,黄冈的脱贫攻坚具有典型意义和样本意义,黄冈的艰苦奋斗折射出了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历程。黄冈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回顾黄冈扶贫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解决温饱阶段(1986-2000年)

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1994年开始,国家大力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七年时间解决八千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当时,黄冈贫困程度非常深,温饱线下的贫困人口230万,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0%。红安、麻城、罗田、英山、蕲春5个县市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21个插花贫困乡镇、143个特困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扶持对象。

这期间,1997年元月到2000年6月,也就是“八七”扶贫后四年,我先后担任竹山县县长、县委书记。竹山也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围绕扶贫攻坚,我们利用竹山丰富的山水资源,开发小水电,发动农民种植烟草、魔芋等经济作物,还有打水窖,等等。这些事,现在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2015年以来,我又在黄冈全程参与了精准扶贫。作为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我既参与过“八七”扶贫,又全程参与精准扶贫,有幸赶上这个伟大时代,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这一阶段,黄冈坚持“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老区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提前两年完成“八七”扶贫攻坚目标任务。1999年,黄冈被国务院扶贫办树立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开展向黄冈市学习活动的决定》。一项工作被誉为“一面旗帜”,这在黄冈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非常高的荣誉。

2第二个阶段:巩固提高阶段(2001-2010年)

进入新世纪,我国提出“巩固扶贫开发成果,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思路,扶贫开发从单一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国家编制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十年规划,提出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模式。这是扶贫攻坚的2.0版。整村推进,就是把扶贫力量聚焦在贫困村,让一个村整体脱贫。这是战术上的重大转变。刚开始,扶贫工作是大面积作战,把战场打开;到这个阶段后,缩小包围圈到一个村;再后来,进一步聚焦到户,再聚焦到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扶贫包围圈不断缩小,不断聚焦,逐渐精准到村到户到人。“雨露计划”是什么?是一个培训计划,培训人力资源,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把人口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为此,国家出台专门政策,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贫困人口参加培训,一户至少培养一名“明白人”,使之有能力就业创业。

这一阶段,黄冈开始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把工作重心转到兴办工业上来。黄冈是一个农业地区,当时工业几乎为零。针对这一问题,2003年,市委作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重大决策,这“四抓”对黄冈来说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2006年我到黄冈工作,感到黄冈工业基础确实薄弱,必须下大力气去抓。怎么抓?办工业,要有园区;要园区,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建设,得筹钱;要筹钱,得用市场的办法。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城投公司,与国开行、国有商业银行合作筹集资金,办工业园区,建基础设施。我用植树造林的办法打了个比喻,叫“画格子、挖窝子、种苗子”。画格子,就是做园区规划设计;挖窝子,就是搞基础设施建设;种苗子,就是招商引资,让一个个企业落地生根。通过全市总动员,市本级和县市区全部把园区办起来了。2007年到2012年,是黄冈大投资大建设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于全省第一方阵。2009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在黄冈召开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这些发展变化得益于我们在思想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3第三个阶段:片区攻坚阶段(2011-2015年)

中央将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湖北有三个片区,大别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还有一个省级重点片区幕阜山片区,全省四个片区集中推进。红安、麻城、罗田、英山、蕲春、团风6个县列入贫困县,纳入大别山片区范围。省委、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作出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决策。省委对黄冈提出“四个大别山”发展战略,即“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黄冈将这个战略具体化为“双强双兴”,强工兴城,强农兴文。这是根据黄冈市情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的。当时,黄冈市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滞后、一个优势”。三个滞后,即工业化严重滞后、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城镇化严重滞后,必须强工、兴城、强农。一个优势,即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一座富矿,但是开发不够,因此要兴文。这一战略的实施,对黄冈发展极其重要,促进了经济指标持续强劲增长,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4第四个阶段:精准脱贫阶段(2015-2020年)

2015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举全市之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我们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连续召开12次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组织市县乡三级书记现场教学,每次就一个重点问题进行安排部署。围绕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提出“四个一清二楚”检验标准,即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脱贫攻坚政策和资金盘子要一清二楚,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对“五个一批”情况要一清二楚,村支部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对本村贫困户情况要一清二楚,包保干部对包保贫困户的情况要一清二楚。针对易地搬迁扶贫,提出“七子之歌”,即精准识别摸底子、规划设计定盘子、建立平台搭架子、承接贷款借票子、试点先行探路子、分步实施搬房子、多方筹钱还款子。用这个“典故”把易地搬迁扶贫的全流程理顺了,容易记住,便于理解,工作推进起来更顺畅。我们总结推广了“政府+市场主体+金融+保险+贫困户”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创造了“985”医疗扶贫模式。

从数据上看,2014年底黄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581万人的17.5%,居全省第二位;贫困村892个,占全省贫困村总数4821个的18.5%,居全省第一位。这五年,黄冈党员干部群众发扬“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下定决心、咬定目标,艰苦奋战、苦干实干,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脱贫攻坚任务接近完成。累计脱贫100.57万人,8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6.83%下降至0.14%,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摘帽指标有很多,考核评估非常严,如“三率一度”,即综合贫困发生率、错退率、漏评率三个指标必须控制在2%以内,人民群众满意度必须达到90%以上,不达标不能摘帽。实施全方位立体式考核,既有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还有进村入户、抽样调查、媒体暗访,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极其严密。

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劳动收入占比逐年提升,增收可持续性稳步提高,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252元增长到14490元,年均增长847.6元。

贫困地区面貌持续改善。累计投入扶贫资金约500亿元,平均每个县约50亿元,每个贫困村至少1000万元。“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教育方面,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近200万人次、资金24亿元,投入30亿元对近2000所农村学校进行改造。医疗方面,坚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四位一体”保障,综合报销比例达到86.35%。住房方面,建设集中安置点1526个,完成36790户、69563人的搬迁任务。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5.6万户,34.5万贫困户住房安全实现清仓见底。政策兜底方面,高峰期兜底保障对象达到42.64万人,农村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分别从2014年的2440元/年、4900元/年,提升到4853元/年、9710元/年。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

脱贫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在全省市州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黄冈连续四年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等次。在全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A级。承办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健康扶贫现场会等重要会议在黄冈召开,“五位一体”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经验向全国全省推广。刘锦秀、闻彬军分别获得2017年、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方荣作为唯一的地市级扶贫办主任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03

接下来,再看产业扶贫的黄冈实践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说到底,关键在产业扶贫。其他扶贫方式主要是不折不扣落实政策,把资金物资丝毫不错地给予贫困户。产业扶贫是扶贫成效能否持续、成色实不实的关键项。

为什么要抓产业扶贫?从功能作用看,它是“造血”,其他方式是“输血”,扶贫短期靠输血,长久靠造血。从精准施策看,60%以上贫困对象有能力、有意向发展产业脱贫。从基础条件看,黄冈具有发展产业的良好资源禀赋。

这里讲一个苏东坡的故事。北宋时期,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四年零四个月,初到黄州穷困潦倒,一家老小为生计发愁。见此困境,黄州太守徐君猷划拨了城东一块坡地给他养家糊口。后来,苏东坡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还到黄州南湖买田。一次到南湖看田,突然下雨,同行的其他人都跑开躲雨,只有他穿着蓑衣,拄着拐杖,胜似闲庭信步。凭此景,苏东坡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说,苏东坡是开了黄冈产业扶贫的先河。

黄冈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2018年黄冈大别山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这是中国第37个、湖北第2个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金字招牌。大别山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隆起形成的,有4个世界级地质遗迹、5个国家级地质遗迹、21个省级地质遗迹,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地质价值。

黄冈的地形像一把打开后的折扇。两条扇轴就是长江,长江在黄冈境内先是南北向、然后东西向,10个县市区分布在扇面上,黄州就在扇把上,扇边弧形就是鄂豫皖三省分界线。黄冈最高峰大别山天堂寨海拔1729米,到扇把处即长江边上海拔仅20米。从1729米到20米,这落差间有6条一级支流注入长江,分别是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华阳河。黄冈境内长江岸线216公里,河流3721条,水库1237座,湖泊166个,水资源极其丰富。

总而言之,黄冈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比如,黄冈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4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大别山的钟灵毓秀还体现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上。李时珍为什么能写出《本草纲目》?客观原因是他生长在大别山这个药用植物资源宝库,《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材,有上千种长在大别山的土地上。麻城福白菊是中欧互认地标品牌,红安苕被评为2019年湖北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二十强,蕲艾品牌价值过百亿,罗田板栗全国产量第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占到全省20%以上。

黄冈有这么好的条件,发展产业扶贫得天独厚。如何发展?我总结为“三问三答”。

第一问:什么产业?十大产业,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油茶、绿色养殖、果蔬、花卉苗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地标产品,都是地地道道的黄冈物产。有这么多好东西,还愁扶贫没办法!

举几个例子。比如,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字石村有树龄百年以上的柿子树6000余棵,是中国甜柿第一村。罗田甜柿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然脱涩,摘下来就可以吃,口感甜脆。过去錾字石村是个贫困村,181户贫困户,539名贫困人口。他们围绕甜柿做文章,既卖柿子,又搞加工,还发展旅游,现在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户平增收2万多元。再如,罗田县三里畈镇新铺村苍葭冲,慢慢被叫成“张家冲”了。2011年全省开展“三万”活动,我就住在张家冲农户家里,还写了一篇文章《山村笔记》,后来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编辑出版《在农家》一书,《山村笔记》被收录其中。精准扶贫启动后,张家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一二三产业。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地名“张家冲”恢复为“苍葭冲”。《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苍葭冲,多么有文化意象的一个古村落!他们恢复文化传承,恢复村庄生气,修旧如旧,一户一业,兴办荆楚家学,打造生态农业,推进产业融合,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在去看一看,你会发现这个村子活了,红红火火,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二问:什么方式?“五位一体”。这个经验源自大别山牧羊女刘锦秀的实践。我在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了解到她带动贫困户养黑山羊,模式很好,效益很好,便与罗田的同志一起解剖麻雀,将这个模式研究总结为“政府+市场主体+金融+保险+贫困户”五位一体产业扶贫。“五位一体”实质是一种利益联结模式,把政府、市场主体、金融、保险、贫困户五方面力量捆绑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这就好比航母战斗群,单个航母作用有限,必须得有战斗群,天上有预警机、战斗机,水上有驱逐舰、护卫舰,水下有潜艇,构成一个攻防体系。“五位一体”就是一个产业扶贫航母战斗群,市场主体是“航母”,政府引导和金融保险是“护卫”,加上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几方面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战斗力。在这个体系中,政府负责出台政策、引导推广,市场主体负责整合生产要素和资源、参与市场竞争,金融负责提供免抵押贷款,保险负责风险分散,贫困户增强内生动力参与产业发展,“五位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力。

第三问:市场主体从哪里来?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一直是小生产、自给自足,跟广阔市场几乎没有关联。精准扶贫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把农民小生产和产业大市场连接起来。靠谁去连接,桥梁和纽带是什么?靠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农民的小生产方式好比划小舢板,只能在小水域作业;要进入市场经济大海,必须借助市场主体这艘大船。有了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对象就能“借船出海”,跟市场经济紧密连在一起,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大船怎么来?一靠存量,发展壮大现有的市场主体。二靠增量,引进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为此,我们借鉴国家“千人计划”模式,实施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

为什么能够实施这一计划?主要是天时、地利、人和。黄冈人杰地灵,历来人才辈出,人才资源得天独厚,是一座成色很高的富矿。历史上,黄冈出了944位进士,以州府为单位在全国排名第五位。明朝时期黄州府所出进士占湖北39%,清朝时期占35%。革命战争年代,从黄冈走出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牺牲了44万革命烈士,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改革开放以来,黄冈每年约6万人参加高考,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人才,黄冈中学名闻天下。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30-150万人,当老板的就有几万人。第三届楚商大会评选了20位杰出楚商,黄冈籍5人,占了四分之一。湖北30个在外省级商会,有5个是黄冈人担任会长。

从2018年起,每年4月6日,我们借清明之际召开能人回乡创业座谈会。我们大声疾呼:“黄冈人都出去了,支援全国了,可谁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家乡?”“家乡父老喊你回来创业!”。我在讲话中引用了很多关于乡愁的诗句,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给他们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都实现了,最高层次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就是对社会有所作为、对家乡有所贡献。我给他们讲成语故事“锦衣夜行”,“你不回来谁也不知道你发达了,你穿着漂亮的衣服要让父老乡亲看得见”。讲得他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对企业家的作用是振聋发聩、立竿见影的,持续掀起了能人回乡创业热潮。

经过三年努力,全市累计引回项目3474个,协议投资2682亿元,已经完成投资911亿元。我们把这项工作的成效,总结为“四个一千”、“五个带来”。“四个一千”,即实施千人计划、签约千个项目、引进千亿投资、带动千家万户;“五个带来”,即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人才、带来了观念、带来了收入。同时,我们也看到农业项目是长线投资,要产生效益,一般需要5到10年,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第一年是起步之年,第二年是拓展之年,今年是深化之年,明年后年还有巩固之年、提升之年,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让更多能人回乡创业。

能人回乡创业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罗田燕儿谷徐志新,他在北京创立地平线律师事务所,事业成功后回乡创业,带动周边7个村脱贫致富,把昔日穷山沟变成了3A级景区,入选2019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英山神峰山庄闻彬军,投资4.5亿元打造湖北先秾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市内流转土地6580亩,建设生态种养基地,带动7万农民增收,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

04

最后,说一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贫困地区和农业大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们就在思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索接续推进、同向发力的方法和路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二者是无缝对接、平滑过渡的过程,有时间节点但没有必然界线。这就好比开手动档汽车,精准扶贫是一二三档,到乡村振兴就要换四档,开始大踏步前进。这里包含两句话:

01第一句话:脱贫攻坚巩固提升

关键是落实“一摘四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保持现有扶贫政策总体稳定,保持队伍稳定,不搞“急刹车”、“大调整”。不摘责任,脱贫摘帽了,但县委书记、县长的脱贫责任没有变。不摘政策,“两不愁三保障”还不稳固,政策兜底如果没了,贫困户就可能返贫。不摘帮扶,帮扶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扶贫工作队不能撤。不摘监管,严把脱贫质量关,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出任何问题。

重点是聚焦“四类人员”,即剩余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返贫户。打个比喻,“四类人员”好比分布在“一河两岸”不同的位置、处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困难。剩余贫困户是还在河水中的,监测户是从水中刚上岸的,边缘户是在河边上随时可能滑到水中的,返贫户是已经上岸但又掉进河里的。到今年底,所有“四类人员”将一个不落全部脱贫,全部安全可靠地上岸。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开展访贫问效,所有市县两级领导到驻点贫困村住一晚,调研一天,走访10户以上贫困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02第二句话:乡村振兴全面开局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路径是产业、生态、人才、组织、文化“五个振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山要翻。前几天,我到英山孔坊乡郑家冲村调研,我问村支部书记,你这个村已经投入1000多万元,脱贫出列了,环境很好了,村集体经济也有实力了,各方面都不错,自己打个分,离乡村振兴还有多远?他说不到50分。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乡村干部的共同心声,现在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但是实现乡村振兴还很艰巨。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不到百分之五十,任重道远,不可松懈,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始终把产业兴旺摆在第一位,没有产业其他一切都是空谈。什么叫产业化?就是实现“微笑曲线”的全部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左边最高端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右边最高端是品牌、销售等,这都是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端是加工制造,利润最小。比如,苹果手机生产在中国,研发在美国,中国获得的利润仅占百分之几,美国高达百分之九十几。黄冈在发展产业链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好苗头。以蕲艾产业为例,过去主要是简单种植,产品以艾灸为主,“灸”一下就完了,近几年向“微笑曲线”高端发力,附加值大幅提升。研发专利200多项,产品800余种,涉艾市场主体超2000家,输出艾灸师3万多名、从业人员10万余人,品牌价值100亿元,从研发、加工到销售基本形成了产业链“微笑曲线”,这才叫产业化。不走这条路,就不能说是产业化,不能称为现代农业。

第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黄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对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标准,对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差距还很远。我调研时跟村支部书记交流,村里河水清了,上游来的也不是污水,但是一到汛期河道就被冲垮了,还要加大河流系统治理力度,让河水既清澈、又安澜。同时,要继续抓好“三清两治两改”,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第三,集中力量补短板。当前,农村一些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标准较低,亟需提档升级。我们将以县为作战单元,围绕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四好农村路”、安全饮水、城镇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集中财力物力每年解决一到两个带有系统性全局性的问题。

第四,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把破解金融、人才、土地三大瓶颈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第五,建强基层党组织。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基层党建“整县推进”成果,大力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建好村党组织书记、致富能人两支队伍。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激励乡村干部在广阔农村建功立业。

站在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不胜不休的革命老区精神,坚决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新时代黄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