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许彩霞:扎根基层十六载 力行职责践初心
在十堰市张湾区红卫街道动力新村社区,一条条崭新的微循环道路纵横延伸,一盏盏明灯点亮楼宇街巷,一群群安居乐业的老人坐在凉亭里谈笑风生……幸福生活的背后,有一位基层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许彩霞。
十六年扎根社区,十年人大代表履职为民。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动力新村社区党委书记,许彩霞用双脚丈量民情,以双手诠释担当,在群众心中架起一座温暖的“连心桥”。
“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浆翻”——一书一纸建议改写民生困局
2021年9月,许彩霞初到动力新村社区,迎接她的是一首居民自编的打油诗:“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浆翻,堵车如长龙,车比牛还慢……”这首打油诗,道尽了辖区大、小炉子沟路的破损与无奈。
许彩霞当即前往现场。眼前的景象让她揪心:坑洼的路面上,居民正用砖块填坑,车辆颠簸如舟行浪中。她蹲下身子,看着凹凸的道路,心中定下决心:“为了群众出行便捷安全,这条路,必须修!”
白天到小区走访居民,通过场院会、楼栋长会、三方联席会收集群众意见,深夜伏案疾书。一个月后,一份《关于全面改造大、小炉子沟道路的建议》提交至区人代会。这份建议调研实、事实清、数据准,有理有据,可谓字字千钧:拓宽路面、安装路灯、增设护学岗……当年,该建议即被列为区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经多方不懈努力,如今,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贯通南北,路灯下孩子们跳方格的身影,成了她最欣慰的风景。
此后,碾子沟路、吕量新村微循环道路相继焕新。今年市“两会”,她再度提出《关于支持完整社区建设加强民生保障的建议》,推动“家门口的便利”从蓝图直到家门。居民感叹:“许代表总能想到、说到、做到,啥事都寻思到了我们心坎上!”
“小事不出社区”——用基层创新治理织密“幸福网”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最关键的是做人心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人心的工作。许彩霞总说:“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在每件小事上,让群众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倾听,这样啥事就好办多了。”
2023年,“许彩霞书记工作室”在红卫街道挂牌。这间不大的工作室,被她打造成“红色服务综合体”:心理咨询抚慰人心,矛盾调解化干戈为玉帛,“能人工作站”汇聚党员、志愿者等五类群体力量,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N项服务。这些多样化的服务功能,目的就是让每一名百姓都能感受到关心的力量、关怀的温暖。
“二姐工作室”是她另一创举。依托社区老干部老职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以一张笑脸、一杯热茶、几句家常化解邻里纠纷。一对因装修噪音剑拔弩张的邻居,经“二姐”调解后握手言和。据统计,工作室成立以来,在老旧小区改造、情感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
“1+2+5+N”工作法更是一张金名片:以党建为引领,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联动两个工作室,凝聚五类群体;提供延伸的暖心服务。截至目前,工作室开展活动60余场,服务群众超1500人次。
“一老一小总关情”——用关爱描绘“岁月静好”
在许彩霞的履职日志里,“一老一小”始终是高频词。
红卫河畔,她组建“银龄宣讲团”,带领老党员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深入学校、企业宣讲生态环保理念;河道边,她卷起裤腿清理淤泥,带头开展“守水护水”代表行动。如今,红卫河等支沟碧波清扬,成为居民休闲的“生态长廊”。
面对社区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她推出“健康新动力”服务,建立“四包一”机制:社区党委成员单位、医生、网格员、楼栋长结对帮扶特困群体,每月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健康检查。此外,还不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守护陪伴、清洁家园、义务理发、作业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开展入户志愿服务50余次,服务特殊群众达200余人。
“群众信任我这个基层代表,就不能辜负一方百姓。”十六年如一日。许彩霞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践诺着代表为民的初心使命,用十年的不懈努力将“人大代表”四字擦得熠熠生辉。(张磊)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