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代表风采 | 冉琳:“云华”冉冉润茶乡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6-03 10:15   [收藏] [打印] [关闭]

每个人脚下都有一条路,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连着远方。真正的思乡人,既把家乡的种子带到远方,使家乡在远方繁茂,也把远方的花果带回家乡,使远方在家乡芳香。

恩施州九届人大代表、咸丰县十九届人大代表,源茗芗(恩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冉琳,就是这样一位“信使”。

从家乡的茶山出发,她踏过山川湖海,又带着满身的智慧与勇气反哺家乡。她的故事,宛如一首悠扬的茶山情歌,回荡在恩施的山水之间,诉说着她对家乡的深情与反哺。

云华,是一根纽带

晨曦初露,恩施州咸丰县小村乡大村村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沁人心脾。茶园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了天然氧吧,让人心旷神怡。

“70后”冉琳就出生在这个充满茶香的村落。

在她的记忆里,家乡的山是高山,水是泉水,海拔800米至1200米,处于北纬30°的黄金产茶带,气候温润,土壤富硒。家乡的庄稼地里、山坡上、竹林下,随处可见这里一蔸、那里一丛的老茶树。它们不受打扰,终年享受着日月甘露,有超强的生命力,当地人把这种茶形象地称为“荒野茶”。

茶叶有一个雅称叫“云华”,意为生长于山巅云雾里的上品茶叶。这些“荒野茶”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冉琳家是一个大家庭,六个姐妹她排行老五。在那个物质并不宽裕的年代,这样的家庭注定生活不易。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培养出了冉琳坚韧、独立和善良的品质。

父亲是冉琳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父亲虽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当时已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在冉琳的记忆里,父亲常常帮左邻右舍撰写申请、处理纠纷,他的威望和能力在村里有口皆碑。正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冉琳从小就学会了关心他人、承担责任。

父亲对文化知识的重视,深深影响了冉琳。尽管家里条件不宽裕,但父亲一直鼓励冉琳六姐妹努力读书。家里八张嘴要吃饭,还得送六个孩子读书,支撑这个家庭绝大部分开销用度的经济来源就是茶叶。

“茶叶一年可采好几季,交学费、买盐、买种子,几乎全靠卖茶的钱。”自冉琳记事起,自家木屋的楼板上、楼梯上到处都摊晒着茶叶,家里一年四季都弥漫着茶香。有时半夜醒来,她还看见父亲或举着煤油灯查看红茶的发酵情况,或在煤油灯下揉茶。

这些场景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冉琳的心中。

后来去外地读高中、大学时,冉琳都带着父亲做的手工茶作为送给室友的见面礼。

茶叶,不仅是冉琳一家的经济支柱,更是她心中一条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云华,是一份事业

大学毕业后,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上岸”3个月后,冉琳果断选择“下海”经商,赚钱补贴家用和供妹妹上学。

在做药品销售那些年里,每年回家探亲,冉琳都会把父亲制作的手工茶带到北京,送给朋友和客户品尝。那些茶叶深受朋友和客户的喜爱,在冉琳心中种下了将家乡茶叶推向远方的种子。

2010年的一天,这个土家姑娘脑海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架一座桥,把家乡的好茶运到远方。

2013年,冉琳成立北京硒林成鸣贸易有限公司,踏上了推广恩施茶叶的道路。2019年下半年,冉琳创立“拾野源芗”野茶品牌。

“拾野源芗的意思,就是采摘荒山野岭自然生长的茶,用最传统的老工艺,为消费者奉上好茶、放心茶。”冉琳如是解读这四个字的含义。

遵循这一思路,从北京朝阳区的一间16平方米的小茶铺起步,到后来的2家恩施硒茶馆,再到3处传统茶叶手工作坊、2家乡村民宿和1家茶文化体验中心,冉琳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虽然茶叶销售额目前只有五六百万元,但客户都很稳定,我成功把家乡的好茶推介出去了。”通过冉琳的努力,“恩施玉露”成功上架国内最早的百年老字号茶企——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通过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一些留学生,冉琳逐步打通了把恩施茶销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的渠道。

“冉总这里的红茶口感很好,我每年都会带一些回日本。”闲暇时到硒茶馆来,边喝红茶边看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日本留学生重富加寿哉经常来茶馆坐坐,并在这里学习中国茶文化和茶艺。

2020年,冉琳投资的源芗山居体验中心营业,首期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大村村开发野茶500亩,致力于以小村乡红色文化和茶文化带动当地乡村旅游。

“民宿是在尽可能保持木质结构老房子原样的前提下改造的,融合了土家族传统干栏式建筑风格与现代装饰元素,将土家民族文化、传统茶文化及书画艺术有效融合,主打一个‘乡愁记忆’。”茶,是冉琳事业中不变的主题。

木屋、木床、木桌椅、竹编灯饰……如今,源芗山居已发展成为网红打卡点,深受游客青睐,曾两次获评恩施州“十佳”星级民宿。

茶叶产业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后,冉琳又琢磨着推介茶文化和茶艺。

从去年开始,冉琳不定期地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举办以茶艺和茶道为主题的讲座,与来自韩国、日本、马拉维等国家的留学生交流中国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并将茶艺课程搬进了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

她的茶香,飘散在北京的繁华街巷,也萦绕在家乡的青山绿水间;她的情怀,包容着对个人梦想的不懈追逐,更蕴含着对家乡发展的深情反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恩施儿女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和乐于奉献的品质,也看到了一个地方在时代机遇中,因人才回归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云华,是一种态度

安静地看着一片片茶叶在透明的杯中一次次翻滚和沉淀,茶叶从馨香到无味,却让茶水由淡转浓,这何尝不是一种奉献的艺术?正如冉琳一样从大山走出的游子,在岁月长河中拼搏奋斗后,将自身所学化作涓涓细流,反哺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

“东家送来棉被、西家背来米和肉、李家凑10元、王家给5元,尽管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但都想方设法帮助我家重建,值得我一辈子感恩。”虽然事情已过去多年,但冉琳至今记得小时候家里房屋连续遭遇两次洪水冲毁后父老乡亲不遗余力给予的帮助。

一辈子感恩,冉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带领乡亲一同致富,冉琳在家乡开办茶企、茶文化体验中心和民宿,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10余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改变村民的思维方式,才能让村民‘富脑袋’又‘富口袋’。”在村“两委”的帮助和冉琳的示范指导下,村里逐步拆除了村里臭气熏天的猪圈、牛圈等,村民将房前屋后打造成了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

几年下来,村庄环境明显变了:道路畅通了,环境美化了,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充裕了。

“得益于冉琳的指导和推介,轿顶山民宿的装修风格焕然一新,村民曾淑萍的民宿和农家乐生意爆火,村里的红衣米花生销往全国各地。”大村村党支部书记朱碧权介绍,在冉琳的带动下,该村现已发展民宿2家、农家乐3家。

公益,是冉琳回馈家乡的另一种方式。

作为北京百杰女企协会的会员,冉琳参与了多项公益活动。今年“六一”儿童节,她又将与其他会员一同到咸丰县第三实验小学,捐赠10万元现金援建一间音乐教室,并为该校和州妇联儿童中心各捐赠1架钢琴,为孩子们送去艺术的滋养与关爱。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深知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对孩子们的梦想造成多大的限制。希望这些音乐设施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自己受过苦,所以冉琳总想给别人也撑一把伞。

同时,冉琳还通过北京咸丰商会,资助了10余名咸丰县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点亮了他们求知逐梦的道路。

此外,冉琳还多次利用自身资源,为家乡生活困难的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帮扶。她组织商会成员开展慰问活动,为生活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她看来,个人的成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通过公益事业为他人带去希望和温暖,才是更有意义的追求。

她总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家乡的养育,能为家乡做点事,我感到无比踏实和幸福。”

如今,冉琳依然奔走在茶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她用一片片茶叶搭建起家乡与外界连通的桥梁,用一颗真诚的心传递着家乡的声音。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共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恩施的山水间,茶香永不散去,云华之歌历久弥新……(杨亚玲 蒋春林 肖胜龙)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