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代表风采 | 张强:代表证揣口袋里 民情记在心坎上
“您好,我是市人大代表张强,想听听您对市教育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具体建议……”今年以来,每个周末的丹江口市各商场广场、公交站台,总能看到一位佩戴红色代表证的身影穿梭于人群中。作为丹江口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任免工委副主任,张强将“双联”工作要求融入日常,以“脚步丈量民情”的方式构建起基层履职的“不打烊”模式。他常说:“代表证不仅是身份标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契约,只有把民情揣在口袋里、记在心坎上,才能让履职真正扎根群众身边。”
流动的“民意收集站”,从车厢市井到治理末梢
“城区部分中学寄宿条件难以满足需求,导致乡镇学生及双职工家庭子女入学面临实际困难”“青年教师只注重教学,不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多数年轻教师不愿被推荐为管理人员,不愿当班主任……”在京华超市门口的休息区,张强一边倾听商户李大姐的经营诉求,一边在专用笔记本上标注关键信息。作为“双联”工作的示范践行者,他探索出“人群密集区蹲点工作法”,每逢周末便驻守公交站点、商业综合体、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以拉家常的方式打开群众话匣子。“商户平时忙于经营,很难专程跑部门反映问题,而公交车厢、菜摊旁恰恰是捕捉真实诉求的‘黄金点位’。”他的履职笔记中,累计记载着近百条群众建议,其中30%涉及教育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既包含家长对托管机构规范化管理的期盼,也涵盖教育机构负责人对审批服务“集成化办理”的具体需求。为确保信息采集全覆盖,他还创新采用“口袋调研法”,随身携带代表证、笔记本、政策清单“三件套”,让每一次街头交谈都成为精准对接民需的“微调研”。
靶向聚焦教育领域,让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聚焦教育局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是张强近期履职的重点方向。他深刻认识到,教育部门政策执行的精度直接影响民办教育机构、校外服务企业的发展信心。为此,他构建“线上+线下”双线联动机制,线下依托基层代表联络点,收集纸质意见建议;线上依托工作群,实现24小时动态收集诉求。自全市专项工作评议活动启动以来,已累计收到教育审批效率提升、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建议23条,其中12条直指营商环境堵点。去年11月,在梳理多家培训机构“消防验收材料重复提交”的问题后,连续两周走访市教育局、行政审批局,对照政策文件梳理流程堵点,形成闭会期间的意见建议。今年春季学期,他联合3名代表开展“校园周边商业配套设施规划”专题调研,推动市教育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出台校园周边商业服务规范指引,彻底解决了城区内学校周边商户“布局散乱”的问题。
代表履职永不下线,从“个人模式”到“集群效应”
代表履职没有‘八小时边界’,群众需求在哪里,履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张强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100余个群众联系方式,每个周末收集的意见,他都会在周一上班前分类整理成电子台账。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丹江口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评议活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复制“张强模式”,累计走访企业117家,召开11次座谈会,共收集127条问题建议,推动解决校外培训机构审批时限缩短、校园周边交通微循环改造等具体问题41个。如今,在公交车上、商超里,越来越多群众认识了这位“爱听牢骚”的人大代表,更见证着一个个“金点子”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
谈及为何将公交车厢作为“履职主阵地”,张强翻开泛黄的笔记本,其中一段标注重点的记录清晰可见:“公交车厢是城市流动的‘民情窗口’,在这里能听到家长对教育收费的真实看法、企业对政策落地的直接感受,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声音,正是优化营商环境最需要捕捉的‘基层原声’。”
从公共交通空间到商业服务场所,张强以最质朴的履职方式诠释着“人民选我当代表”的初心使命。在他看来,“双联”工作的核心在于“联心”——不仅要联得上,更要听得进、办得实。他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当代表成为连接民心的情感纽带,当周末时光转化为破解难题的治理契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便会升级为营商环境的“最美一公里”。这既是新时代基层人大代表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践行,更是通过履职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注入的鲜活力量。正如张强所说:“代表履职的‘神经末梢’越灵敏,治理体系的‘血液循环’就越畅通,群众获得感的‘成色’就越充足。”(陈琪 柯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