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应城市:聚焦建管用好“小阵地” 搭建为民服务“大舞台”
近年来,应城市人大常委会以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的建设为着力点,秉持“家站”建设、管理与使用并重的理念,推动人大监督、代表履职、建议办理等工作全方位开展,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城实践,助力人大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履职平台基础,筑牢根基
换届之后,应城市人大常委会对家站建设极为重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具有应城特色的代表家站,构建起代表履职、联通民意的“连心桥”。
科学“建”,强化统筹规划。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调研、精心规划,在家站设置建设方面达成“三化”目标。家站布局合理化,依据代表人数,每个乡镇设置1个代表之家和3—5个代表联络站,将联络站设立于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村(社区)、园区和企业内,构建起规模适宜、全域覆盖的阵地网络。阵地建设规范化,出台《应城市代表之家(联络站)建设规范》,明确乡镇代表之家(联络站)需具备“十有”条件,即有场所、有标识、有设施、有人员、有制度、有计划、有台账、有公示、有信箱、有经费,全市共建成代表之家17个、代表联络站62个。代表编组便捷化,遵循便于组织、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结合代表专业特长、所属选区等情况,将1025名四级人大代表全部就近编入联络站,广泛构建起代表参加小组活动的履职平台。
深度“融”,打造特色阵地。各地依据现有基础和特色,将家站功能与乡镇重点工作相结合,引领人大代表参与社区治理、平安建设、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积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应城实践。例如,城中街道人大以第一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依托,充分激发人大代表参与社区“共同缔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聚焦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卫生环境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活动,推动社区治理难题的解决。四里棚街道第一人大代表联络站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主题,在征地拆迁、招商引资、优化法治政务服务环境等方面发力,服务企业发展。
彰显“智”,突出数字赋能。积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对已有代表家站进行提档升级,建设示范家站,搭建数字信息平台。在全市已建成的13个示范家站推行人大代表“民情二维码”,深入落实“双联”制度,以一“码”连接代表与群众,借助群众“点单”、代表“领单”模式,构建起“全天候”“无死角”的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新格局。开发代表履职管理系统,对代表的基本信息、履职活动、议案建议等进行数字化管理,便于跟踪和统计代表工作情况。同时,与12345市民热线、党建引领等工作相结合,统筹运用区内其他数字化平台成果,综合分析数据,多渠道汇聚民意。
二、提升服务效能,推动规范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强化家站管理,通过健全管理体系和各项制度,推动站门常开、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让代表联络站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
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做到“人常在”。市人大常委会成立家站建设和运行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及各专(工)委负责人全员上阵,分片定点联系指导2-3个乡镇,代工委具体负责工作指导、协调服务、检查考评等日常工作。乡镇(街道)人大做好家站日常管理和组织开展具体工作,明确镇人大主席、人大街道工委主任为家站建设运行第一责任人。坚持专兼职相结合,成立家站日常工作专班,配备站长、副站长和专职联络员,统筹所在村(社区)、园区、企业工作力量,形成了上下衔接、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实行规范运行管理,做到“门常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全面推行“3+N”工作制度,实现“站门”常态化开放。建立一月一次接访日制度,采取轮值方式,每月利用半天时间安排两名人大代表轮流接访群众;每季度以“聚力共同缔造”为主题,开展一次代表主题日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人大代表向辖区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活动。“N”,即紧扣人大工作主线,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拓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彰显区域特色的活动,确保家站在制度机制的框架内运行。田店镇建立由代表田想亮等人组成的“老田说事”工作室,工作室成为了畅通诉求表达、化解基层矛盾、融洽邻里关系的“门诊室”,年均受理、调处群众矛盾纠纷、诉求咨询100余件。
创新融合运行机制,做到“事常办”。注重民主参与,实行“家站+立法联系点”“家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家站+”模式,做到促进民主立法、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为民服务常态化。城中和东马坊街道积极推进省人大、孝感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融合建设,经常性引导基层群众有序参与立法,全年高质量完成15部法律法规的立法调研工作,上报修改意见170多条,“站点联动”机制受到省人大充分肯定。天鹅镇江河村人大代表建立“联络站+386199服务基地”,组织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希望家园”儿童特色暑期班活动,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服务近400人次。
三、推进“四进家站”,彰显工作成效
建好家站是基础,管好家站是保障,用好家站是关键。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拓展家站功能,实现代表工作、人大监督工作、部门(乡镇)特色重点工作相融相促,让“小家站”发挥“大作用”。
代表小组联动进家站。依托家站开展代表行动,创新代表活动方式,注重在家站和人员要素“联动”,做到联组问访察民情、联合商议聚民智、联动监督惠民生。通过采取走访、屋场院子会、居民代表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民意以及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专项评议等活动发挥代表监督作用。陈河镇组织代表到湾组进行网格化走访,收集并帮助困难群众实现了80个小心愿。杨岭镇组织代表和群众集中督促“四好农村路”“高关灌区”通道建设,保障了项目建设质量和效果。
代表建议督办进家站。代表家站紧扣人民群众诉求,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发力点,结合收集的代表建议开展活动,向群众问心声、向部门问进度、向现场问实效,实现人大代表建议提、交、办、督全过程、全链条有序对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重点代表建议办理,开展“代表·局长面对面”活动,邀请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代表联络站,接受代表现场询问和交流,以点带面,推动城区集贸市场管理、新能源车充电桩布局、泵站建设等一批涉及发展和民生的重点建议得到有效落实。组织代表集中视察农村饮水安全提档升级工作,实地察看渔子河、杨河等地水厂改扩建现场,推动农村自来水厂供水能力提升。
特色重点工作进家站。推进代表家站与基层人民法庭联动,发挥代表“金牌调解员”作用,全年化解矛盾纠纷71起。推进检察工作进家站,联合开展“检润民心”活动,邀请代表参与公开听证16次、开展法治咨询服务20余人次,推动禁止使用农产品“生鲜灯”、加强农村交通道路电杆整治等代表建议转化为检察公益诉讼及时有效办理。推进乡镇重点产业发展进家站,东马坊街道办事处作为应城市的化工产业重镇,把示范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发展链上,联系服务东马坊工业园区内28家工业企业,吸引了保立佳等9家新企业落户东马坊工业园。
代表之星展示进家站。深入开展代表“亮星”行动,在家站专门开辟代表之星展示专栏,展示代表履职风采,“亮”出代表身份、“亮”出履职成效、“亮”出优秀典型。建立“码上联”,在家站显目位置展示每个代表的信息二维码,方便选民群众找代表。总结提炼勤勉尽责写担当的吴高珍、维护家庭妇女权益的祁静梅、乡村振兴“领头雁”吕志峰等一批“星级代表”的优秀代表事迹向《人民代表报》、湖北人大网、孝感人大网等媒体推介,营造代表履职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陈建华 高天)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