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履职动态 >> 文章详情
竹溪县人大以“四全”推动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工作实现“四变”
近年来,竹溪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以“四全”工作法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以“小切口”做好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通过“小细节”成就群众“大幸福”,架起了政府“民生”与群众“民声”之间的畅通桥梁,生动践行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2023年在12个乡镇开展试点,票决项目97个,实施完成87个,占92.5%;2024年全县票决实施项目127个,实施完成124个,占97.6%,实现15个乡镇全覆盖;2025年全县征集候选项目171个,15个乡镇票决出实施项目126个。
一、全覆盖联动推进,变“民生小事”为“关键大事”。
坚持守正创新,县、乡(镇)联动协同推进,构建起“党委主导、人大主业、政府主责、代表主体”的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工作机制,形成了县委领导有方、人大推进有力、政府落实有效、人民群众有感的良好态势。
一是党委主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始终,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以县委文件印发《关于推进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纳入县委深改委年度重点改革事项,推动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开展。各乡镇党委高度重视票决制工作,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人大主业。县人大常委会按照“权限法定、程序简明、运作规范、管用可行”的原则,指导乡镇人大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实施方案》《民生实事项目投票表决办法》等文件,配套制定了项目征集、初定、票决、监督、评价等“1+N”制度体系,绘制“项目征集与初选、审议和票决、实施和督查、监督和评估”八个环节工作流程图,明确每个环节“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为开展票决制工作提供直观、清晰、便捷的流程指引。
三是政府主责。县、乡(镇)两级政府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实行民生项目“三优先”,优先将票决项目纳入年度政府实施项目,优先将票决项目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优先纳入政府年度督查事项,切实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四是代表主体。聚焦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推行项目征集由代表参与、项目确定由代表票决、项目实施由代表监督、项目质效由代表评议,以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有质感的履职方式,切实把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二、全过程践行民主,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
竹溪县人大常委会探索“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现了“群众自下而上反馈民意”与“政府自上而下落实项目”的双向联动,真正将“为民作主”转变为“由民作主”,构筑起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同心圆”。
一是推行规范运行工作机制。按照项目征集、初定方案、审议票决、交办实施、过程监督、成效测评等“六个步骤”推进,规范项目征集、初定、审议、票决、实施、督查、监督、评估等“八个环节”实施流程,采取政府初审、党委审定、人大审议“三方会审”的方式,对票决项目实行“五不列入”,即重大产业发展类项目不列入,招商引资实施的项目不列入,土地等资源保障要素不落实的项目不列入,投入资金不明确的项目不列入,建设周期跨年度的项目不列入,确保票决项目能落地、快见效、贴民心、惠民生。
二是推行“双联系、双渠道”征集机制。建立“人大+政府”“线上+线下”的双向征集工作机制,实行人大常委会领导联系乡镇、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双联系”制度,乡镇人大把每年的11月作为“征集群众民生实事意见建议月”,通过视察调研、代表走访、“六访六促”广泛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乡镇政府通过征求意见函、召开各类座谈会,邀请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代表参与,共同探讨征集民生问题。乡镇人大依托代表联络站这个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农村、社区,采取走访征集、书面征集、座谈征集、调研征集、网络征集等多种方式,共征集基层群众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的建议901条,真正做到了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的议题来自民声、主题突出民生。
三是推行项目差额票决机制。按照“酝酿讨论、差额票决、结果公开”的程序,采取自下而上初定候选项目、“三方会审”确定候选项目、代表差额票决候选项目的方式,综合考虑群众需求、财力状况、轻重缓急等因素,选出必要性、可行性、普惠性较强的民生实事候选项目,供乡镇人代会审议票决。在审议环节,安排充足时间让代表们对候选项目进行充分审议,充分发表各自见解;在票决环节,严格实行差额票决制度,候选项目差额比例设定在20%~30%之间进行无记名投票;在全体会议上,根据赞成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具体实施项目,并第一时间向全体代表、向社会发布民生实事项目票决情况公告。2024年,各乡镇从182个候选项目中票决产生127个项目,充分保障了代表的选举权,彰显了民主选举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三、全方位强化保障,变“民生愿景”为“幸福实景”。
坚持以民意为导向、以民主决策为核心、以全方位监督为保障、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由过去“一人撑船”转变成“众人划桨”,让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
一是以“小切口”回应民生“大期盼”。2024年,兵营镇通过广泛征集民意、科学筛选项目、差额票决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将集镇污水管网改造项目这一群众关注度高、实施愿望迫切的民生实事项目进行了票决实施,不仅让民生工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形成了政府决策与群众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二是以“小而美”提升民生“大幸福”。天宝乡通过群众“点单”谋项目、代表“议单”定项目、政府“买单”建项目、人大“验单”督项目“四单”模式,让民生实事项目全过程“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熊皮沟村产业路建设项目堪称典范,该项目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还很好地兼顾了灌溉、休闲、防洪等多重功能,直接带动173户700余人受益,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了内生动能。
三是以“小视角”扩大民生“大影响”。坚持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活,做到政府与群众同题共答、同频共振。中峰镇中心农贸市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不仅极大改善了中峰镇集镇周边群众采购生活用品的环境,也进一步规范了集镇周边沿街为市的不文明行为,有效提升了周边人民生活品质。汇湾镇尊师路项目同样成效明显,有效解决了650名师生和500多名村民的通行拥堵问题,彻底改变了集镇的交通面貌,消除了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全链条闭环监督,变“群众呼声”为“满意掌声”。
建立党委、人大、政府和人大代表四方联动的跟踪督办工作机制,将民生实事项目的酝酿、票决、实施、测评等各个环节引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轨道上来,形成全链条闭环监督。
一是加强人大监督。县人大常委会将监督民生实事项目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建立“人大常委会领导+人大工作机构+专业代表小组+社会监督员”的联动监督机制,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工作机构对口督办、代表小组定期督查、社会监督员动态督查,构建起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体系,确保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全面优质完成。
二是扩大公众监督。聚焦建设意愿共同征集、建设内容共同商议、建设方案共同研究、建设过程共同参与、建设效果共同评议,成立“人大代表+专业团队+群众代表”质量监督组,适时组织群众代表通过实地看、现场问、座谈议、即时评等方式,让群众成为民生实事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的受益者。
三是深化评议监督。健全“年初选项目、年中问进度、年底问效果”的全过程监督机制,乡镇人大组织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满意度测评,采取现场无记名测评的方式,由人大代表对照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进度、完成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分别作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评价并向社会公开,做到“项目效果好不好、群众评议说了算”。2024年,全县票决实施的127个民生项目,测评满意度均在95%以上。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