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监督动态 >> 文章详情

延伸监督网络 践行全过程民主——宜城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的创新实践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5-08 16:08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宜城市人大常委会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为引领,紧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监督主线,创新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向基层延伸,构建起“市—镇—代表—群众”四级贯通的数字化监督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监管从“云端”到“末梢”的全链条覆盖。

一、织密全域覆盖“数字网”,让监督触角直达基层末梢

坚持“顶层设计 + 基层延伸”双轮驱动,以“四个一” 工程构建市镇联动监督体系。

一套方案绘蓝图。联合财政、大数据等部门制定《关于推进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向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延伸的实施方案》,明确市镇两级数据对接标准、安全防护规范和功能拓展路径,完成财政数据补录,同时结合宜城实际建立了一批代表关心关切、喜闻乐见的数据模块,完善了系统功能,实现四本预算数据“一键可查”。

一次培训强能力。召开市镇人大联动部署会,组织11个镇(街道)人大主席、联络站管理员开展“系统操作+数据应用”专题培训,印发《代表查询指引手册》累计培训基层监督骨干200余人次,确保“会用网、善用数”。

一批设备夯基础。投入20万元为镇(街道)代表联络站统一配备高分辨率显示屏、数据查询终端,打通政务网与人大专网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多跑路、代表少跑腿”。

一个专班抓推进。成立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评估”机制,完成11个镇(街道)系统接入,实现监督网络全域覆盖,财政资金流向全程留痕、实时可溯。

二、搭建全民参与连心桥,让代表履职更有温度力度

创新“线上+线下”双轨机制,将244名市级人大代表全部纳入监督系统,构建“代表进站查询—群众现场参与—问题闭环处理”的民主监督链条。

联络站里的“实体课堂”。在代表联络站设立“预算监督查询角”,依托代表集中活动、代表面对面活动等,组织代表集中查阅教育、医疗等民生资金使用情况,同步邀请选民现场观摩,2024年以来开展“代表带您看预算”活动26场,收集群众意见45条。

指尖上的“监督窗口”。为代表开通专属数字账号,支持PC端、移动端双平台登录,设置“代表服务”功能模块,代表通过平台提出的意见建议办理情况,都可以实时跟踪查看。

闭环式的“办理机制”。实行“1116”工作法:代表意见1周内提交主任会议研究、1周内交办责任部门、承办单位1个月内书面答复、6个月内办结销号。2023年以来,代表通过系统提出的意见建议32条,全部得到了及时回应和有效解决。

三、打造智慧监督 “全维网”,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聚焦财政资金运行全流程,依托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打造覆盖多领域、全环节的功能矩阵,以“数据跑路”推动监督提质增效,确保财政资金规范、透明、高效使用。

构建动态监测预警体系。搭建“智能分析+自动预警”双轨机制,设置资金异常变动、预算执行偏差等30项监测指标。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扫描财政资金运行轨迹,一旦发现“三公”经费超预算进度、专项资金滞留等异常情况,通过触发红橙黄三色预警,推动相关部门及时整改,避免资金闲置浪费。

实现指标支付全程追踪。建立“预算指标—资金拨付—支付执行”全链条查询模块,代表可实时查看财政预算指标分配进度、资金拨付流向及最终支付明细。针对项目建设,代表通过系统发现工程款支付滞后影响工程进度,随即启动监督程序,推动财政部门优化审批流程,缩短支付周期,确保项目按期竣工。

强化重点领域专项监督。将“三公”经费纳入监督系统,实现支出数据“按月公示、按季分析”。系统自动生成费用趋势图、部门对比表,直观展示经费使用情况,推动“三公”经费逐年呈同比下降趋势。动态监管国有土地出让权使用金收入,通过预算收入执行进度表,直观年度土地出让金预算收入目标、累计完成金额、季度执行进度等核心数据。

通过监督系统延伸,宜城市实现三个显著转变:财政资金违规率逐年下降,民生支出占比大幅提升,代表对预算审查满意度评价越来越高。下一步,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升级优化系统平台,着力推动监督系统与基层治理平台深度融合,让每一笔财政资金都在人民群众“眼皮底下”规范运行,为新时代人大预算监督工作书写更生动的民主实践篇章。(王爱明 黄莲兰)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