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机关工作 >> 文章详情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田野上深耕人大预算工作“试验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实践与成效
党的二十大以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以下简称委员会)参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经验做法,统筹兼顾区域分布均衡、基层工作能力可承受度及代表性、典型性等因素,选取武汉市武昌区、襄阳市南漳县、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10个县(市、区)人大设立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探索改进人大预算国资监督工作路径,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深耕细作——搭建平台服务代表“发声”,保障人大代表监督主体作用
人大代表在预算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既要审文件,又要到事项;既要在会上,也应在会下,会上会外功夫如何一起下?各基层联系点开展了实践探索。
武昌区:人大代表进机关听、去现场看,实现预算监督“零距离”。武昌区以“人大代表进机关”系列活动破题,组织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深入财政、发改、国资等部门,通过特定主题的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听取政府部门负责人工作情况汇报,到政府投资项目现场看预算执行情况,代表现场提出问询意见,部门现场回答问询。针对复杂的预算执行情况,代表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监督话语权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实现。2024年6月,组织三级(省、市、区)人大代表在视察完中山路小学等财政资金建设项目运行情况后,走进区财政局机关,现场听取了财政部门关于预算报告解读和财政运行情况的介绍,代表们围绕工作和履职实践,结合具体事例提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国有三资盘活力度”等多项针对性意见,为政府改进预算管理工作建言献策,也为代表在区人大会议上审议预算奠定了基础。
五峰县:预算报告“接地气、看得懂”,代表审议“有话说、说得好”。针对预算报告“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代表不发声”的现实情况,委员会指导五峰县大胆创新,在县人大会议召开之前,预算工委与财政部门共同协商,提出预算报告“流程再造、结构优化、内容细化、形式转换”四步改革法,通过优化报告结构、细化报告内容,增加图表展示、名词解释、专题报告等方式,做到简单直白、深入浅出,让代表感受到预算工作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能够较为轻松看懂预算报告。在2025年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8个代表团在审议财政预算报告时,有31名代表结合预算法、监督法的要求,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占到会代表的19.4%,财政部门对代表意见建议予以认真研究吸收,有效提升了代表审议政府预算报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真正实现“代表能建言、政府善采纳”。下一步,五峰县人大打算按照“一年(2024)破题、两年(2025)完善、三年(2026)提升”思路,探索增加预算报告通俗版、PPT图文报告等方式,进一步增加预算报告可读性、可审性。
从两地探索实践来看,武昌区注重会前服务,侧重“互动场景”搭建,强化代表与政府双向沟通,实现过程监督;五峰县则注重会上服务,聚焦服务代表“能说会道、真知灼见”的目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服务代表解读预算,帮助代表在大会上更好审议预算报告。无论是会前还是会中,都是以服务代表深度参与监督工作为目标,推动监督从程序监督向程序与实质监督并重转变。
以点带面——多视角多维度找准人大预算工作新定位,在“紧要处”谱写“新篇章”
武昌区、五峰县的探索实践是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发挥“试验田”作用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委员会围绕依法履职,引导基层联系点改进完善监督工作,形成了全过程、多维度、立体式的人大预算监督新机制,基层联系点功能效用持续释放。
在经济最前沿,当好观察政策落实“前哨站”。各基层联系点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及时向委员会反馈问题和建议,有效发挥了基层联系点的“前哨站”作用。2024年,各基层联系点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围绕预算执行、专项资金使用、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审计整改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20余份,客观反映了基层财税政策执行及财政资金使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展监督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开展基层财政运行情况分析时,南漳、崇阳、房县三地提供了疫情前后三年财政数据,反映了当前基层财政运行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情况和问题,为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供详实有力的数据支撑。汉川在马口镇、新河镇设立“财经直通站”,依托“财经直通站”深入了解财税政策和惠企资金落实情况,惠及企业657家次。
在民心最深处,架起民意沟通“连心桥”。“连基层”“接地气”是基层联系点的最大优势,各基层联系点充当“连心桥”,广泛征集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相关方等意见建议,深度采集“带露珠、沾泥土”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在开展省内部审计条例立法工作中,各基层联系点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条例草案深入讨论研究,反馈修改意见40余条,其中多条意见被研究吸收,有效增强了法规在全省的普适性和实践性。在开展民生领域财政支出调研中,南漳等地的基层医疗、教育、养老机构的干部群众积极建言献策,为提升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效益提供了有益参考,监督工作更加贴近民生、服务民生。
在工作最难处,立起引领示范“新标杆”。基层联系点在探索实践中,紧盯工作中难点堵点问题,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监督工作模式。石首市聚焦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强化国资管理情况监督调研,有效推动各类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麻城市围绕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开展乡村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监督,有效补齐乡村建设项目监督短板,推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房县以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为契机,试行将预算监督嵌入代表行动,建立人大代表参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全链条机制。仙桃市以民生实事项目绩效监督为“小切口”,通过专题调研、代表视察等方式精准开展监督,推动完善全流程预算管理机制。恩施市针对基层监督力量薄弱问题,成立财经专业代表小组,拓展监督渠道,优化工作流程,有效提升预算国资监督质效。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增强了各地预算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成为引领改革创新的“新标杆”,有力激发了基层人大预算监督工作的新活力。
夯实举措——完善基层联系点工作机制,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委员会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问题导向,将实践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以制度建设固根基、能力建设强支撑、任务牵引促创新、触角延伸优效能,构建起“制度规范—能力提升—靶向监督—民意直达”的闭环工作体系,为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筑牢基础。
夯基垒台,坚持制度先行。制定印发《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基层联系点工作暂行办法》,明确基层联系点的设立和管理、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各基层联系点按照暂行办法规定,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规章制度,为基层联系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充电”赋能,服务保障履职。分批组织10个基层联系点负责同志,先后赴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陕西省韩城市、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人大学习考察,面对面交流工作方法、点对点探讨工作路径。每年召开一次基层联系点负责人座谈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查找不足,探讨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邀请基层联系点负责同志参加省人大财经预算审查监督联系代表和专家培训班。安排基层联系点工作人员到委员会处室跟班学习4人次,委员会负责同志赴基层联系点专题授课1次,不定期向基层代表寄送书籍资料,有力推动基层联系点业务水平提升。
点题作业,找准监督抓手。改进完善“订单式”工作机制,在年初分配常规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工作基础和特点,采取“双向协商”的方式,为各基层联系点量身打造探索改进人大预算和国资监督工作任务,提升基层联系点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通过任务分解,引导基层联系点围绕中心工作找准监督工作切口,实现监督项目共选、信息共享、任务共推,推动监督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为服务中心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延伸“触角”,激活“神经末梢”。着力引导基层联系点工作链条向下延伸,所有联系点都建在代表“家站点”,探索以“家站点”等模式将基层联系点触角延展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激活人大预算国资监督神经末梢,打通制约监督效果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基层联系点的工作成效走进人民心中。
下一步,委员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着力改进完善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丰富基层联系点工作方式方法,探索民情民意收集机制,深化调查研究,加强宣传推介,推进全省人大预算工作不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