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活动 >> 文章详情
竹山县擂鼓镇人大代表把“共同缔造”新画卷刻在百姓心坎上
仲夏的擂鼓, 山明水秀,人勤业兴,乡村和美。70余名县镇人大代表主动化身民情民意“收集员”,深入农家小院、进田间地头,重点围绕养老照护、垃圾清运、产业发展等工作,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把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代表行动印刻在乡间田野。
朱老汉有了“新话伴”
“以前和老伴两个人在家,自娱自乐,连个话伴都没有,现在组上建了安幼养老中心,年纪大的都来‘休闲’,聊天有了‘新伙计’,中午就餐不回家,省事儿又快活…”75岁的朱大成逢人便讲。
朱大成说的“新伙计”,就是擂鼓镇西河村一组“老友之家”里的老年人。
“之前活动空间小,人一多,坐的地方都没有,现在争取村民的支持,改造了两间活动室,娱乐设施也丰富了,老人孩子都愿意来了。”县人大代表、擂鼓镇西河村支书向继明如是说。
镇人大代表入户宣讲安幼养老中心建设政策
在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中,向继明积极听取群众对建设安幼养老中心的意见,加强面对面情感交流,宣传安幼养老中心建设的政策和好处。不少村民表示,愿意拿出自己房屋的一部分,作为老人孩子的活动场所。随后,经过汇总大家意见,在向继明的积极建议与协调下,村民们达成了争取县民政部门支持和村委会筹资,并利用村民空闲房屋改造建设安幼养老服务中心(老友之家)的一致意见。
“每处投入6万元左右,目前村上分区域建成了5个老友之家和3个同伴之家,基本满足了安幼养老需求。”向继明欣慰地说。
据了解,西河村还积极利用省通信管理局驻村帮扶的机遇,积极搭建数字乡村平台,探索了“老友之家+智能终端+养老服务”新路径,其依托“三张网”管好“一老一小”的成功案例,最近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
“一时美”成了过去式
“村里的垃圾随意堆放,有些地方的小路一到下雨,泥泞不堪,通行不便。”这是县人大代表、擂鼓镇党委书记赵斌,参加镇第一代表小组代表行动,走访护驾村众多村民时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
6月14日,赵斌组织12名小组代表围绕垃圾分类管理,如何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问题认真讨论,建言献策。最终形成一致意见:把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红黑榜”和积分奖励范围,做的好的和落后的都上榜公示,参与人居环境获得的积分,还可以到村上超市兑换小礼物。截至目前,全村620户已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维护者、受益者。
“这是可回收垃圾,不能混投,要把它分分类……”护驾村网格员吴宝玲来到自己负责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位,当起了监督员。“是呀,以前社区旁边的空地杂草丛生,里边白色垃圾多,自从有了积分制,现在干干净净,这儿再也回不到过去脏乱差了!”护驾村村民王凤梅接过话茬连连称赞。
小香菇变了“大产业”
“以前我们村没有主导产业,全靠种点粮食,养几头猪,出门打工挣些钱。现在把小香菇做大了,大家的好日子也有了奔头。”广山村村民柯昌国发自肺腑地感慨。
擂鼓镇广山村地广人稀,深居大山,通过精准扶贫后,易迁了大部分村民,并发展小蜜蜂、小香菇、小商户等短平快产业,迈上了小康路,但要想稳定致富,路还很长。
5月份代表行动启动后,擂鼓镇人大代表、广山村支书柯磊抓住机会,动员联组10余名代表,通过召开20余场次院落会、板凳会、楼栋会,广走访,深调研,诚心征求群众意见,提出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来做大香菇产业的代表建议。
说干就干。柯磊等代表在督促代表建议办理的过程中,不等不靠,主动带头发展2万棒,帮助村级香菇种植核心基地扩大到20余亩,香菇大棚、保鲜库、烘干设备等设施也迅速争取到位,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目前,广山村90座菇棚,10万菌棒已进入采摘期,带动15户28人就地务工,预计年产香菇17万斤,带动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明年计划扩产到15万棒,力争三年扩大到25万棒,逐步实现产业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让小香菇撑起群众‘致富伞’。”柯磊自信地说道。(通讯员:师新、文雨欣)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