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世纪行活动 >> 文章详情

2011年湖北环保世纪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工作汇报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1-10-28 02:37   [收藏] [打印] [关闭]

湖北省农业厅

非常感谢环保世纪行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的关心和支持。按照省人大城环委《关于开展2011年湖北环保世纪行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厅重点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宣传和调研等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保障饮水安全,建设绿色汉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丹江口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题调研。8月中旬,我厅和省农科院组成专家组,沿汉江流域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实地调查。结合2008年污染源普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十堰市张湾区、丹江口市和南漳县的畜禽养殖及污染状况、大中型沼气发展现状,对襄阳、宜城等水稻产区农药化肥使用现状,对随县、曾都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状况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地各部门为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所采取的措施。专家组就如何科学使用化肥,提高化肥的综合利用率;合理使用农药,减轻农药的污染;有效利用农膜,降低农膜残留量;如何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实现达标排放进行了专题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形成了专题调查报告。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宣传。我厅将8月定为“汉江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活动宣传月”。与十堰市农业局联合,组织了由华中农大、湖北省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专家带队、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宣传小分队到农村、入农户、进社区,以发放宣传册、座谈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宣讲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养殖、科学种田以及环境与健康知识,并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和服务。先后组织专家28人次,参与学生320人。同时邀请了部分媒体对丹江库区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生态养殖示范场进行现场观摩和采访。在十堰市、襄阳市广播电台分别播放了一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讲座,在《农村新报》编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专版,与湖北电影制片厂合作制作了一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题片,努力营造人人懂面源污染、人人参与面源污染防治的社会氛围。

(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我厅从2005年开始对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定位监测,目前已设立定位监测点36个,结合此次专项行动,我厅加大监测力度,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参数,监测次数从每年的6次增加到12次,监测参数由以往的7个增加到12个,截止目前已完成10次样品的检测分析,相关数据分析也正在进行中。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示范推广。一是推广“鸡茶共生”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在十堰市张湾区建立了1200亩的示范园,茶园采取有机管理,完全不施用化肥和农药,亩平节支增收1440元,达到3800元每亩。辐射带动周边郧县、南漳等地近8万亩。二是推广高氮污染区脱氮沟工程治理技术,在丹江库区建成脱氮沟2处,治理面积2000亩,地下水硝态氮去除率达80%以上。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整个汉江流域实现了全覆盖,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四是开展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仅十堰市累计推广210万亩,降低农药使用量5个百分点。五是推广农作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利用秸秆和堆料腐熟后种植草腐菌,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难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面源污染防治缺乏资金支持。汉江流域尤其是丹江口库区贫困区县较多,当地农民收入低,地方财力弱,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需要大量资金,靠当地自主解决,困难多、推进难度极大。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公益型事业,投入主体和服务主体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单纯依靠政府难度很大,靠企业条件还不成熟,靠农民更不现实。必须探索一条调动多方积极性的运作机制,实现面源污染防控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技攻关力度、与大专院校合作,争取国家大型项目有待加强。近年来通过与知名大专院校积极合作,研究示范成功了鸡茶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生物脱氮、植物篱防治等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但缺少国家大型项目支撑,各类成果难以推广,尚未发挥出应有的科技控污成效。

三、有关建议

(一)设立汉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及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专项。参照长江三峡库区的做法,从1996年起,国务院三峡办在湖北建立了“长江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子系统”和“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监测子系统”,每年定期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具体承担单位为省农业厅环保站。十几年来,两个子系统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大量监测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比三峡更为敏感,湖北的责任更大,建议请省人大大力呼吁将汉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争取列为省财政专项支持,由农业厅负责实施监测,为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制定汉江流域生态补偿办法,重点解决源头和末端治理并重的问题。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的推广使用,生态农业建设、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研发与应用等,实行农业生态补偿,鼓励农民自愿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减少农用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减少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