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片新闻 >> 文章详情
战“疫”中的人大代表(六十五)| 《人民日报》连线全国人大代表王岚实录
随着疫情不断向好,武汉渐渐苏醒,胜利就在前方。抗击疫情的60多个日夜,有许多人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保证着这座城市的运转。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血液中心主任王岚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发生以来,王岚带领同事们细化采供血全流程安全防护,保障血液供应和血液,转战火神山医院。她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展现了一位人大代表的担当。
如今,王岚代表还在她的“战场”奋战着。深夜,我们趁着她工作间隙,通过电话和她进行了一次难得的对话。
我不算一线!
从1月21日至今,王岚的“战场”从武汉市血液中心到火神山医院。坚守在一线,她一直忙碌着。
王岚:我要说明一下。我不算一线!在我理解,只有直接救治患者的临床医护人员才能称为一线。而我,不算最艰苦的抗疫人员。
问:血液对于城市意味着什么?
王岚:血液是整个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药物一样,是医生在救治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时不可或缺的弹药之一。
问:在新冠疫情期间,还有血液需求吗?
王岚:疫情期间的需求量较往年同期有明显下降,但是血液永远有需求。还有很多“走不了,必须住”的病人,特别是血液病、产科、肿瘤科、急危重症的患者都等着血液救命。后来,采集的新冠患者恢复期血浆,也在临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动应急预案
问: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经验,如何保障血液安全?作为武汉市血液中心的主要领导,你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王岚:没有现成的经验。但是,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血液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预案。
1月20日,“新型冠状肺炎人传人”得到确认,我们马上拿到病毒的相关资料。第二天,召集血液采集、供应、凝练、制备等相关部门紧急会议。针对新冠病毒特性进行职业培训。然后,就疫情期间,血液的采集、招募工作开展讨论。核心就是做好献血者的安全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确保献血场所不发生感染情况。为了确保采集血液的安全性,在紧急预案中,我提出设置为期14天的血液安全隔离期。
初期认识有限,只能积极收集整理新冠病毒的国内外资料。同时,跟国内血液中心同行、检测中心的专家保持沟通。中国输血协会也在第一时间就公共卫生疫情下血液安全采集发布了建议。
根据现有资料,新冠肺炎的发病潜伏期大多在14天,一般是3-7天。我们设计,血液采集以后,通过信息化系统管理,在血库放置14天。期间,对献血者多次随访。一般常规血液检测的结果出来,第一时间电话联系。首先告知献血者,其血液常规筛查是否合格,还要询问其献血后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不适现象,这就完成了一次随访。其后还要进行多次随访。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就会拦截那份血样。
武汉血液保卫战
问:随着管控措施升级,血液采集的工作难度如何?
王岚:很难。就是在打仗,是武汉血液的保卫战!
问:这种情况下,求助外援吗?
王岚:对,有很多外援。我们组织成立了10人调血小组,分别奔赴安徽、湖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调血,他们的足迹横跨多个省市。
问:异地调血,千里驰援。对你来说,应该有更深刻的感受吧?
王岚:“血脉相连,守望相助。”这是全国采供血系统中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调血团队,从九个省市调血,每周往返2-3次,每一次行驶500-800公里。经常凌晨交接,日夜兼程,赶回武汉天都亮了。
各地血液中心也是尽其所能地为我们提供方便。每次交接都和我们相向而行,在途中选定交接点,有时甚至为我们节省了一半路程。看武汉调血团队长途奔波,还常常多准备一份盒饭。疫情期间采取无接触的交接,他们把调剂转运箱放到交接站,看着我们的同事拿了转运箱和盒饭才返程。当时全国都有疫情,哪个城市采血都不容易!
问:除了引用外援,武汉本地采血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王岚:难,是肯定的。但我的想法是,既然武汉是抗疫的主战场,没有理由武汉人不上,对吧?疫情之下的血小板采供最难。因为血小板保存期仅有五天,意味着只有不断有人捐献才能保证临床需求。封城了,市民全部在家隔离,怎么办?血液中心开始对固定献血者电话或微信招募。
1月23日,我提出推行全预约献血服务。按照地理位置和方便献血原则,所有献血者均通过电话分时错时预约,严禁人员聚集。中心安排专车接送,也可提供献血车上门服务。
截止到3月24日,武汉共有1512人次参与全血捐献,捐献量达453270ml。其中,血小板满足了本地七成的临床需求。不过最令人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献血者和工作人员0感染!
恢复期血浆采集,意义重大!
问:从什么时间开始,大范围招募康复期血浆?
王岚:完成了最开始的采集任务后,临床专家进行了科学评估,输送给患者,临床疗效不错。当时,武汉的危重患者比较多,国家、省、市卫健委希望采集恢复期血浆,挽救更多患者,所以,2月13日开始就加大了招募的力度。
问:招募工作对你们有困难吗?
王岚:没有困难,只有感动!
恢复期血浆捐献者中有一半是医务人员。武汉市第四医院,有一个“热血群”,群里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康复的医护人员,为捐献恢复期血浆,自发组建了微信群。很多医护人员甚至多次捐献。
招募初期,我是有些顾虑的。毕竟大家刚刚历经劫难,正在恢复,担心打电话招募献血会被拒绝。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结果很意外。除了有一部分身体不适合捐浆的康复者外,大多数人都表示有意愿捐献。在全社会的支持下,武汉市的恢复期血浆采集工作做得很顺利。截至3月24日,武汉血液中心5个康复期血浆捐献点共招募344人次参与捐献,共捐献康复期血浆114200毫升。
问:“火神山”的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
王岚: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无论在前期,还是后期,还是参与全程工作,这份记忆必定永生不忘!在这里,1400余名部队官兵为患者们提供了最有效的救治。为了高效运转,这次火神山医院采用了军地共建,部队官兵全力投入医疗救治,我们做好运行保障。保障医护人员“全副武装”投入战斗,患者“无缝对接”安全收治,医院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说到底,为部队服务,也就是为患者服务。
大家把这里看成抗击新冠肺炎最有标志性的战场,与时间赛跑,与疫情竞速,每一个人在其中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被打乱的“原计划”
问:去年,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修订献血法的建议,今年呢?
王岚:我是学医出身,大学毕业以后就是医务工作者。原来是搞临床,现在在公共卫生岗位。我参加了两次全国人大会议,带上去的建议都是在自己领域内的思考,通过调查研究,和同行交流形成的。
去年,我提交的是关于修订献血法的建议。本来在(疫情)之前,我准备了一个关于采供血机构献血方面的建议,作为去年代表建议的延伸。大体框架已经形成,只需要再进一步补充一些调研的资料。不过,我想这次应该计划有变。
问:那您的新计划是什么?
王岚:这次疫情,把大家的关注点集中到公共卫生,特别是疾病的预防控制方面。
因为每天都在工作岗位上,目前我只能做资料收集。公共卫生、疾病预防,还有基层的医疗机构、临床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的整个体系应该怎么融合,今后到底要怎么发展,都是我计划的研究方向。但是,还不够深入。由于目前岗位的特殊性,只能通过电话交流,数据拿不到、也不全。
问:此外还有吗?
王岚:再就是关于医学教育方面。以前,我除了做临床医生,也从事一些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就是一个实践科学,医学生的经验获得都是从临床上逐步成熟的,所以我一直很关注医学教育。
公共卫生体系和机制的探索,医疗卫生体系应急响应机制的关键问题,预防医学教育体系与设置的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培养等等问题都是我这两三年会重点关注的方面。可能也会是我一直关注的方向。抗疫工作结束后,我会围绕这些做调研,希望能够带到全国两会上。
问: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家,家人还好吗?
王岚:我回家了啊!我在家门口无接触地取了次衣服,那几天武汉都27度了,天气太热了。家里很好的,没事儿!疫情向好发展,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科学防护,做好应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殷娜)